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学通史 蓄理辨真

(2016-11-28 08:30:00)
标签:

玩易轩文稿

陈麟德

兴化仅存的大儒

以方志校勘《明史》

分类: 浮光掠影(艺文艺评)

——读陈麟德先生《玩易轩文稿》

 

守学通史 <wbr>蓄理辨真

陈麟德先生是五十多年前我初中的历史老师,在宝应中学时与我母亲同事,今年
4月我专程去兴化拜访了他。

我们谈得很高兴,回忆了许多往事,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临行时他赠我两年前出版的大作《玩易轩文稿》上下两册,并于扉页上题字:“何平贤契惠存  陈麟德奉赠”,只这“贤契”二字,足见陈先生之儒雅。贤契者,是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尊称。陈先生是我母亲的同事,又是我的授业之师,贤契二字,既准确表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书面语言的典雅,同时还渗透出老师对我的爱重。有人说陈先生是当今兴化仅存的大儒,确是言之不虚。

回来以后,我仔细研读了这本分九个专题、共174篇文章、洋洋70万言的巨著。说起来,由我这个学识浅薄的不肖之徒评论老师的大作,是根本不够资格的;但虽粗粗一读,已经受益匪浅,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心得,谈谈自己的体会,聊作引玉之砖吧。

 

陈先生出身兴化的望族,家学渊源,他在大学专修历史,遂以研史读经、著文论道为终身之追求,虽经“文革”坎坷而不辍,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钦佩。

纵观全书,九个专题,都与历史有关:学术研究篇自是探讨历史之学术,教育教学篇也与多年历史教学密不可分,缅怀师长篇其实就是对近若干年生活工作中的往事回忆,何尝不是当代文化教育史的部分?乡土文史篇均是兴化文史的精华,争鸣商榷篇、序跋碑文篇、方志考识篇、宗教研究篇也都是围绕历史的各个侧面与细节进行的研考,而随笔杂感篇则皆以古说今、以史为鉴、评述时弊的文字。所以,全书从各个侧面体现了陈先生博大精深的史学造诣和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几千年,史书浩如烟海,在史学中遨游,以何作舟?

 

首先,陈先生选择的是自己生活所熟悉的地方,怀着对家乡、对家族的自豪与热爱,对兴化以及兴化周边包括他工作过的宝应有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方俗、遗存、著作等方方面面作为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他对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考辨;

他对于《梼杌闲评》作者为李清的证说;

他对于《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和《梼杌闲评》四部名著作者麇集昭阳的论评;

他对于兴化历史名人郑燮、刘熙载、宗臣、李春芳、刘韵琴、李审言等人思想与作品的分析;

他对于兴化“顾、陆、时、陈”四大望族文化传承及遗迹、遗著的证识与研究;

他对于有关宝应的史事,诸如蒲松龄入宝应孙蕙幕、刘宝楠《愈愚录》与《宝应图经》、画川书院、陶金如著《王式丹年谱》等之追述;

等等等等,无一不精研致思,旁征博引,析透论深。他以历史长河为经,以兴化这个文化历史底蕴极其深厚的地域为纬,为我们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时空画卷,而且用自己的精工细笔,使之清晰化,这是一种大手笔,一种大气概。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教授刘珣的论及陈先生对于乡土文史的研究时说:

难能而可贵的是,文集对上述家乡先贤的著述,几乎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又以对李清《三垣笔记》、《南渡录》研究为多。作者对明清兴化佛教文化的研究、结兴化方志的考识以及对兴化陈氏五进士的探讨,都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仅就研究面之广,所提问题之深,史料发掘之详,立论之新而言,相信已预示了这本著作在学术界的地位。

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其次,我觉得最可贵的,读陈先生的文章,会让人感到一股凛然的正气,这是一种积极的中国化历史意识与人文精神。在他的著作中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以民族以国家大义为重的道德指归。

请看他在学术研究篇中的一些文章所议之题:

《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

《滥柄与窃柄皆可导致亡国》

《彰善瘅恶 褒贬千秋——试论历史的真伪及其道德力量》

《同声共气 矢志抗清——顾炎武、万寿祺其人、其诗》

《岳飞之死阐幽》

《爱而知其丑 憎而知其善——小议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再看他在乡土文史篇中的一些章目:

《古邑昭阳明清历史文化底蕴探奥索隐》

《可作千秋信史传——李清《三垣笔记》、《南渡录》品评》

《朗如日月 清如水镜——郑板桥清官思想与爱民惠政浅谈》

《功高过鲜 晚节弥茂——兼论对吴甡的褒贬》

《哀民生之多艰——读李沂《阳山赋》有感》

诸如此类,恕不一一列举了。纵览这些篇章,完全可以看出陈先生思考与写作的重点。研究历史不是掉书袋式地在前人的故纸堆中人云亦云,或是随心所欲地臧否人物,乃至于所谓的搜奇猎艳,历史的研究是精神力量的体现。

正如陈先生在《彰善瘅恶 褒贬千秋——试论历史的真伪及其道德力量》一文中所说:

历史除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外,还具有无穷无尽的道德力量,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圭臬,道德的天平,立身处世的杠杆,为国为民的动力,爱国主义的源泉。

这就准确诠释了陈先生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与严谨崇高的事业心。

 

再次,陈先生的研究是独具只眼的,他的著述中既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沥金敏锐地发现而得出的新颖观点,也有运用他丰富的知识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剥丝抽茧,去伪存真而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结论,但都是令人信服的。

我们从书中可以读到许多考辨、争鸣的文字,诸如:

关于“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墓在宝应的射阳而并非邳州;

唐骆宾王不是自杀,也不是伏诛或遁迹空门,而是客死崇川(今江苏南通)、埋骨黄泥口;

宋柳永墓其实不在镇江北固山下,而是在真州(今仪征)胥浦;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史料的真伪;

著名明清小说《梼杌闲评》的作者为兴化之李清;

三国时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是个地名,故非“汉,寿亭侯”之义;

《古文观止》中编选者将骆宾王的文章名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武曌之名是文章写作后六年才有的,故应名为《为徐敬业讨武氏檄》;

《复多尔衮书》并非出自史可法之手,而是其幕僚王纲捉刀;

许多辞书中的错误,像《辞源》“黄鹤楼”词条中“费文祎”应是“费文伟”,《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关于“宗元鼎”、“蒲松龄”、“李春芳”词条中的谬误;

捧读这些文章,真正是让人感到长知识,博见闻。陈先生的观点毫无主观臆想之感,完全来自于事实与证据,来自于分析与说理。南京师范大学李灵年教授在论及陈先生的治史方法时说:

麟德先生对历史文献的掌握,专深而又广博。其阐释历史,取材宏富,往往能发人之未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除熟悉正史外,尤重野史笔记、方志杂著,乃至戏曲小说、民间传闻,所引资料十分丰富。因为征引视野广博,一些聚讼纷纭\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往往在互补互证的文献史料中得以解决。例如在《李清<三垣笔记> 及其引诗选释》中,作者对书中的十二首引诗深入探讨,细加玩味,旁稽史事,以诗证史,据史解诗,从而提示了明季朝政的混浊及其必然灭亡的前因后果。对诗中的典故详加考辨,尤其注意诗作的现实语境,探幽发微,使其涵义一目了然,显示了作者的学养和功力。这也是对陈寅恪等国学大师治学方法的继承和运用。

李灵年教授这段评价堪称入木三分。

读陈先生的这许多文章,像是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讲课,你会随着他的娓娓讲述而行走在纷繁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历史事件震撼的场景感,与历史的人物在作近距离的对话,你不会感到丝毫枯燥与冗琐,你会折服于作者学识的渊博与敏锐,敬佩作者思考的深刻与睿智,欣赏作者文笔的精准与雅致。

我想起了当年陈先生给我们上课时的情景。那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特别喜欢上陈先生的历史课。陈先生总是提纲挈领地先疏理好所讲述的内容,让同学很方便容易地做好笔记,然后便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述有关这段历史所发生的故事,有正史,也有逸闻,我们听得非常入神。往往下课铃响了,可故事还没讲完,大家就一致要求继续讲,而陈先生总是说,好我把它讲完,但如果有的同学着急上厕所,可以先去,就继续为我们讲起来。陈先生对历史的熟悉与热爱也直接对同学们产生了影响,大家都对历史课十分喜爱。

陈先生在本书的《跋》中有一段夫子自道:

头发无岁月,梳下有春秋。龄届迟暮,告别杏坛,狐死首丘,情系桑梓,侧重研究乡土名人及方志,缅怀昔日师长,求真存实,告慰逝者,激励后昆。

这正是陈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拳拳之心,生命不息,笔耕不辍,得知先生正以方志校勘《明史》,匡谬补缺,这是一个更弘大的工程,期待着这一力作的问世。

 

守学通史 <wbr>蓄理辨真
我和陈麟德老师  摄于陈老师兴化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