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战争》书事钩沉

标签:
新闻与战争展江畅销书海湾战争合作出版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手头这本书《新闻与战争》,是整理藏书时又看到的,不由想起了当年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往事。
先说这本书的作者。第一作者展江,现在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中山大学双聘教授,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现在的著作和译作不下数十种,可以说是名满学界、著作等身了。
而这本《新闻与战争》应该是他的处女作,他那时还是一家报社的记者。这是1990年的事了。
当时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农村编辑室任副主任,有位编辑叫沈耀才,是北大的毕业生,很有才华,也很有人缘,和我的关系比较好。有一天,他说起有位作者的一部书稿很不错,让我先看看。
当时正值海湾战争即将爆发之际,而这部书稿是以现代战争中的有关新闻史实为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新闻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有较强的可读性。如果在战争打响后出版,很可能成为一本畅销书。
我当时考虑到,这部书稿如果在我们农村编辑室报选题,可能不会被通过,而且即使被通过,也不一定成为一本畅销书。我提出,可不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即合作出版,与其他出版社合作,但由我们自己负责印刷发行,通过书商动作,有可能一炮而红。但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也需要作者配合,作者需要以应得的稿费作为前期的投入,或者以一部分书抵作稿费。
我即请沈耀才约见作者展江,我们见面后,他当时刚三十出头吧。我们也都四十岁左右,都是年轻人,都有一定的活力与闯劲,彼此交换了想法,都想好好把这本书的出版策划一下。
于是我们约定了,走合作出版之路。
首先,我疏理了书稿,将全书分为谋略篇、记者篇、政要篇、谍报篇、史鉴篇和五花八门的新闻战等篇目,使之更明晰、更好看。
随之,我与沈耀才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进行了联系,获取了合作出版的书号。
然后,沈耀才与他老家的一家印刷厂取得默契,由印刷厂先代垫印制费用。
接着,我利用我当发行科长时的关系,与一些熟识的新华书店和民营二渠道书店联系,预订了2万册左右的基数。我们决定先印4万册。
一切似乎都在有序地进行中。但出版的变数也是很大的,没有固定的程式,影响一本书畅销的因素真是太多了,更多的情况是难以逆料、事与愿违的。
第一,为了有印制费用的垫支,我们选择了一家县城的印刷厂,其实这厂并没有印制较大数量图书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屡屡出错,延误了出版的最佳时期。
第二,为了节省费用,这家印刷厂采用的纸张不是优质的,而我们到看到样书时才知道,故而印出的书从外观上给读者的印象不是很好,也影响了销售。虽然封面也是书装的大师、我的朋友潘小庆设计的。
第三,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海湾战争虽然在我们的预料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开战,但只经过42天的的空袭和100小时的陆战,于2月28日就闪电般的结束了。而我们这本书的出版周期却远远超过了这个日期,也就是说,书还没出,仗已经打完了,人们关注的热情一落千丈。
最后的结果是,这本书陆续发行了近3万册,但也积压了不少,包括许多是书店因销售不畅的退货。虽然没有赔本,但盈利微乎其微,与我们的期望相比,真是判若云泥。所以,我们的此次策划应该是一次不算成功的策划。
但对我们来访,毕竟是一次人生的历练与尝试,使我们明白出版工作是一个综合工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要取得好的效益,是不容易的。也为以后的自发图书积累了经验。
后来,我离开了出版社,和展江几乎就失去了联系,知道他后来考上了硕士、博士,又在大学任教了,不断看到关于他的一些消息,比如他的辞职事件,等等。后来,虽然联系上了,也难有晤面的机会。终于,今年3月在北京,在距离那次合作二十六年之后,我们又相会了。他请我吃饭,席间,我们说起了很多事,说起了大家关心的新闻与时事,当然不免唏嘘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说起这本《新闻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