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倒马子刷桶把子马子菜马桶满街晒马子巷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我说的这个“马子菜”,在度娘上是查不到的,虽然有一些图片,但不是我所说的。真正与“马子菜”有关的图片,难以寻觅了。
说起这个“马子菜”,先要说说“马子”,这个“马子”是某些地区的说法,就是马桶。不过不是现代的抽水马桶,而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木制的用来盛粪便、尿液的容器,在抽水马桶没有进入城市时,这是南方城市常见的家庭用品。
小时候听说扬州有这样的三怪:“马子满街晒,汽车不得脚踏车快,女的把男的带。”这其中的首怪就是说的马桶。在马桶上大小便叫“上马子”,放马桶的地方便称“马子巷”,一般在床的一侧,用布帘遮挡。扬州评话传人王丽堂的评话《石秀》中有:“‘不好了,爷哎,你速点个去望啊,娘在马子巷里头上吊啦!’杨大爷听说老婆上吊了,手一捺,身子朝起一拗,赶紧下床,跑到马子巷面前,把帘子一掀,就朝里望,看老婆是不是真的上吊了。”
几十年前在我生活的宝应(属于扬州的一个县)城里,几乎每家都有马桶的,因为那时是很少有公共厕所的,要在家里解决方便问题,只能依靠“马子”。
马子里的排泄物总是要有个去处吧,每天早上,是会有人来收的,那都是城镇附近的农村人。挑着木制的粪桶,挨家挨户地收。一般是固定的,也就是由某个农民专门负责某个街巷、某个门院里的马桶,这叫“倒马子”。
这些农民都是天刚蒙蒙亮就到了,然后高叫一声“倒马子了——”,各家的主妇听到了,就会起来把马桶拎到大门口,或是特别相熟的,就把门插销打开,让倒马子的人(一般只是妇女)自己进来将马桶拎走。这样,主人家还可以再睡一个回笼觉。
而倒马子的农妇则将马桶里的粪尿倒在粪桶里,再用空桶里准备的清水将马桶粗粗冲洗一下放回各家的门口。然后将装满粪尿的担子挑回去。
而等天完全亮了,各家主妇起床了,再将马子拿到小河边作第二次比较仔细地冲洗。你可以在河边看到一群妇女,用一个竹子细片扎成的把子,叫“刷桶把子”(宝应话中斥责对方说话难听时就会说“刷桶把子捣你的嘴”),哗啦哗啦地在马桶内壁转着刷,再用河水清洗。冲洗完了,就会拎回街巷的各家门前,盖子斜在上面,在太阳下晒。这便是“马桶满街晒”的由来。这样的生活风景线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而这样每天坚持不懈、风雨无阻地上门将粪便收走是分文不取的,是免费的,不仅是免费,每年到了春秋两季腌咸菜的时候,这些农民还会挑来一大担青菜,送给这些人家,当然基本是按人口的多少,也就是粪便的多少来分派青菜的多少。宝应人把这样的菜叫“马子菜”。一般入冬前腌制的是大棵的青菜,整棵打成把子放在缸里腌,春天则腌是把刚抽薹的青菜或者是雪里蕻切碎放在坛子里腌,对于城镇的居民来说,只要是农民免费送的,都叫“马子菜”。
当时就听说同样是使用马桶、同样有人来收粪、同样马桶满街晒的省城南京,根本是没有“马子菜”的,而且还要交纳一定的清洁费给倒马桶的人。宝应人都认为真是不可理解,我们认为给了优质肥料,换来青菜,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南京人认为,为你服务,帮你解决粪便的去处,收你点钱也是顺理成章。这真是南枳北橘了。
“马子菜”是经济不发达时代、与农村有紧密联系的小城镇的一种非常特殊的产物,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物物交换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城市人粪便难以处理的困难,又帮助增加了近郊农村种植所需要的天然肥料,应该说是绿色环保而又两全其美吧。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衷心感谢新浪草根名博衣食住行栏目博乐将本文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