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晨清肃 禅思微动——唐人秋晨诗赏读

(2015-10-19 08:30:00)
标签:

秋天清晨

杜荀鹤

骆宾王

张九龄

许浑

分类: 浮光掠影(艺文艺评)

 

这几日,早上起来遛狗,空气中再也没有炎热的气息,清风拂过,感到了阵阵凉意。走在小区的草径上,露水沾湿了鞋面。而林间的落叶,则是秋之肃杀的写照。

不知古人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分,有何感触呢?我翻书捡拾出几首诗来。

 

秋晨清肃 <wbr>禅思微动——唐人秋晨诗赏读

秋晨有感  ·杜荀鹤

木叶落时节,旅人初梦惊。

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

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

且将公道约,未忍便归耕。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秋天早晨旅途中梦醒后写的。

杜荀鹤是晚唐愤世诗人,他的诗往往是经历了惨淡人生后对生活折磨所沉积出的一种折射。梦中的情景就好像是眼前刚发生的事一样,人的头发不会长久地黑,总会变白,而上一代人结下的友谊也不会久远,到了下一代就可能改变了。“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的慨叹,反映出他对世事炎凉、人心唯危的失望与酸楚。暂且把公道收起来,真不忍心就回家耕田呀!

可是自己又能干些什么呢?作者还有宁为宇宙闲吟客,怕做乾坤窃禄人的诗句,他在告诉世人,自己不愿意做对社会、对百姓无人,但是他也无能为力,除了通过倾注笔端表露自己济世救人之心,也别无它法。这种反抗的精神已经太无奈了

禅宗的理念,认为人的自我意识中都有一个纯明的本心,而受到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等因素的蒙蔽,而产生许多妄念,让人感到痛苦。只有抛弃这些知见上的妄念,才能重见本地风光,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关乎世情,世情令人愤懣;关乎诗心,诗心令人激越。而诗人却无法在体验社会的世情中,超越生活,屏除尘念,令诗心与世情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宇宙闲吟客”。

不过,梁启超在阐述物我俱冥、体证终极的境界时说:“大概是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其实并不否定有情人生,也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一种随缘相安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淡泊从容的人生理念,不沉湎于市俗的矛盾漩涡,不求一时之成败得失,这也是把握人生的终极目标,在禅理中享受智慧与乐趣的康庄大道呢。

我在这首诗中隐约体会到这一层的意思。

 

秋晨清肃 <wbr>禅思微动——唐人秋晨诗赏读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  ·骆宾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不知这首诗是骆宾王在什么时候写的。但诗中漾出的是一种悲戚的哀伤。

首联写环境,九月的深秋,一树的蝉鸣已经停止了,让人稍感安静。这是托物起兴,借景抒情。

颔联是用典,前句说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春秋时楚国孙叔敖对楚庄王说,臣园中有榆,其上有蝉,它不知道螳螂在身后,弯起前肢想要捉蝉;而螳螂却不知道黄雀在它身旁正伸长脖子,也想要吃它;那黄雀却不知大树下有人正准备拿弹弓准备射它。后句中的“悲潘”当指潘安之悲。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三十二岁仕途不顺使他那密云般乌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当时正值秋天他借古人宋玉、贾谊悲秋的典故写下了《秋兴赋》,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这正是诗人的自况。骆宾王少时即有文才,号称“神童”,却曾因事下狱而郁郁不得志,所以诗中虽说非谏楚、异悲潘,实际也还是在说自己遭人诋毁暗伤,正如一只哀鸣的秋蝉。

骆宾王在狱中时有《在狱咏蝉》一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这首五律旨在以蝉之餐风饮露表示自身的高洁, 两诗可以参读。

颈联两句,貌似在状写秋蝉的外形,实际关照自己的内心。尾联两句疏影言林木凋落,寒林言气候已冷,都是在透露内心的苍凉。

末句首尾两个“寒”字,极言心凉意自冷,诗人生逢乱世,有入世之心,高洁之向,自恃济世之才,又有被谤之忧,牢狱之苦,这种心灵上的折磨让他不寒而栗。

蝉和禅同音,在某种意义上,看蝉思蝉可以参禅悟禅,不知骆宾王作何之想?我以为他是有看破红尘之感的。

 

秋晨清肃 <wbr>禅思微动——唐人秋晨诗赏读

晨出郡舍林下·张九龄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这首诗的作者是早起之人,在林中散步,透过林梢,还可见天边挂着的月亮。片云,是说远处天幕上只有一两朵云,而显得空远寂寥;从筱,是说近旁茂密的小树林,幽深而凄清。

在这样远近皆静谧,唯感清冷的早晨,脱离了市俗的纠缠,忘却了白日的喧嚣,这该是多么宝贵的时刻,而在此时此处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没有了物我之分、自他之别,才能体会到忘我无他的纯净之境,也才能感知超越世间万物、沉浸纯粹精神之妙的愉悦。这难道不是一种超然悟禅的机趣吗?

身为开元盛世的宰相,也有过仕途波折,张九龄的诗歌以寄兴为主,夙好山水清赏,但在描状风清月白的同时往往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他曾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一方面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然之态,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便形成了独特的“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

草木无言,月色无言,秋云无言。自然界万物都是无言的,但仍然以枯荣盛衰来印证着生命不息的道理,这便是物外之心。映照在禅者心中,就是智慧,就是真理,就是省悟。

冷眼看世界,平心待机缘,这该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吧。

 

秋晨清肃 <wbr>禅思微动——唐人秋晨诗赏读

朗上人院晨坐  ·许浑

簟凉襟袖清,月没尚残星。

山果落秋院,水花开晓庭。

疏藤风袅袅,圆桂露冥冥。

正忆江南寺,岩斋闻诵经

前两句道明时间,应一个“晨”字。诗人写晨坐,是从晚睡起。睡在竹席上已觉有些凉了。簟,簟子,即蕲竹所制竹席。白居易有诗:“笛愁春尽梅花里,簟冷秋生薤叶中。”襟袖间如清风掠过,也是冷的感觉。看天边月亮已经没入天穹,只剩下寥寥残星,正是黎明时分。

中间四句写周围的环境,应一个“秋”字。院子里落下的山果,庭间池中开着的荷花。水花,荷花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墙上挂着的稀疏的藤条,在风中摇摆;而桂花树的叶子上凝结着露珠。这种种,都说明了秋色已深。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照应了诗题。前六句没有写任何声音,突出了寂静的特点。 诗人不是在别处,而是在上人院中晨坐,是在寺庙中,便自然地听到了从岩斋中传过来的诵经之声。这诵经之声只有在这种寂静的环境中才能显得分外清晰。

其实,在这样的秋晨,在这样清冷寂寥的氛围里,不正是念经修行的最好时光吗?

许浑是晚唐著名诗人,主要生活在江南一带,曾两次因病辞官,他的诗追寻旷逸闲适、远离社会,多以个人闲适的感受与境遇为内容,这首诗写得轻灵恬美,颇具他的清新中见婉丽、消沉中有苍凉的风格。

 

修禅得道者大都是智慧之人,智慧之人是高出凡人的。木秀于林,必然是孤独的,而孤独不在于曲高和寡,而在于卓尔不群。智慧来自于思考,思考需要寂静。秋晨的清肃,正是思考的好时机。

而且,晨起心中亦静,正是心无挂碍之时。挂碍就是牵挂,就是惦念。有挂碍的心是难以平静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才能心平气和地亲近自然,才能冷静深入地潜心思考,也才能沉淀内心、感悟人生、体会禅趣。

好几天,在秋晨的清肃中,我心有所动,于是写下了这如许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