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的策划与践行

(2015-06-19 08:30:00)
标签: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风情漫录

高邮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的策划与践行 

 

在编辑《江苏风情漫录》丛书的同时,我也在想,江苏的许多县城也是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地方,那么,可不可以编一套书,展现江苏县城(甚至是一些有名的镇)的风采呢?

我把这套丛书取名为《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用它作为《江苏风情漫录》丛书的姊妹篇,一个覆盖江苏所有省辖市,一个覆盖江苏所有县区,这样可以史无前例地为江苏这个中国历史上人杰地灵的省份奉献出一部以散文笔调撰写的文化方志,这是一个庞大的极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工程。

我和编辑室的领导说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既赞成我的这个提议,又担心工作的难度,江苏有六十多个县,是不是每个县都有作者、都有写作的资源呢?我们的领导们是不愿意做耗费时日的工作的,他们关心的是任内的业绩。在我的一再努力下,他们还是赞成我先着手试试。

我想到了我曾经读书的地方——高邮。高邮古称秦邮,有着7000年多文明史和2238年建城史,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六点。高邮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清代小学的大家,文学方面古代有秦观,近代有汪曾祺。高邮我有许多老师与同学,尤其是我上学时的老师朱延庆已经成为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他熟悉情况,文笔畅健,是作者的不二人选。我决定《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第一本从高邮始。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的策划与践行


我去了高邮,与朱老师谈了我的想法,他当然极力支持,而且爽快地答应撰写这本书。在他的邀请下,汪曾祺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

写书与编辑的过程当然有许多艰辛,就不一一赘述了。《高邮》于1987年出版,并在高邮县改市时重印,两次印数达七万册。这本书不仅文字生动、资料丰富,而且发行畅顺。出版社的领导看到了前景与效益,同意继续发展这套丛书。但是,如果靠有限的编辑逐个到县里组稿,那这套书想要出齐,可能要二三十年。怎么办呢?

我继续动脑筋,发挥我的人脉关系。我想到了也是高邮籍的一个人,他是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处长陆建华,我和他有一面之交。一次在南京307招待所开会,我找到他,和他仔细谈了这套书的设想、特点,想请他配合。他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听了我的介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是套很好的丛书,决定发动各县宣传部来抓这件事。我立刻向出版社领导汇报,领导引起了重视,决定由我们文化旅游和农村读物两个编辑室共同负责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并统一封面的风格与书的构架与体例。

1988年,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向各县宣传部发了文,要求各县组织编写《江苏县邑风物丛书》,作为热爱家乡的爱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读物和宣传家乡的乡土教材,把这件事认真抓起来。1988年10月出版社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在高邮召开了《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编写工作会议,全省有意向的30多个县的宣传部长和主持编写的负责人与会,高邮朱延庆副县长介绍了《高邮》的编写和发行过程。这套丛书的战役全面打响了。这套丛书由各县的宣传部牵头,文联具体负责,组织本县的作者撰稿,请本县在全国有影响、最有名的人作序,在本县的印刷厂印刷,由当地包销,基本都在5万册以上,像武进、昆山这些经济发达的县都超过了6万册。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的策划与践行

省委宣传部部长、文艺处处长和出版社分管副社长和两个编辑室主任、分册当地的县委宣传部长共同组成了六个人的编委会,当时我是文化旅游编辑室的副主任,出版社的领导对我说,这套书虽然是你提出的,也是你一手策划的,但由于编委人数有限,只能是编辑室的正职参加,所以只好委屈你了。我当时还比较年轻,只想做点事,对于名利真是不计较,我说没关系。其实后来也有编辑室副主任担任了编委。

当然我的心里不是很高兴的,倒不是非要担任这个挂名的编委,而是觉得,当初在提出这个选题时,几乎很少人是积极的态度的,当可以看到枝头的果子已经成熟时,许多人都涌了出来,那当
初绞尽脑汁的开创与筚路蓝缕的艰辛,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呢?

但是体制内就是这样,好在我对这种虚名根本看不上。

一开始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大江南北,《江宁》、《江阴》、《东台》、《武进》等一本本的书陆续出版,到了1990年前后,很快就出了二十多本。但这时又出现了瓶颈,反映迅速、积极动作的县基本已经完成,而剩下的要么是写作资料相对贫乏,要么是县里财政相对薄弱,都是积极性不高的县了。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的策划与践行

1990年3月出版社与省委宣传部又在南京召开了一次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编审工作会议,重点帮
助解决尚未运作的县的问题,出版社也明确把任务分给责任编辑,实行包干到人。当时我到了农村编辑室当副主任,老主任王远鸿先生主动提出,把编委的位置让给我,由我具体主管,他说,其实他只是挂名,应该给真正做工作的人。老主任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让我很感动,但出版社领导觉得这样不好,因为还有其他的副主任,这样摆不平,让我还是克服一下。我觉得不需要克服,我根本没把编委当成什么重要的名衔非有不可。看到一本本出版的书,我就感到有种光荣与自豪,毕竟,我把这套丛书看成是自己培育的“孩子”。

到了1991年10月,这套书开展已经三年了,但越到后面越困难。丛书的第三次编写会议在江都举行,省委宣传部的部长到会。这时我已经不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了,也不在担任丛书任务的文化旅游与农村这两个编辑室,应该说与这套书已经完全无关了。可一次社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再为这套书作点贡献。 一来这位领导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在出版社的些许作为与他是分不开的,二来对这套书我有无法割舍的感情,我答应了。

当时有三个县没有人肯认领,都是苏北的县,一个是响水、一个是阜宁、一个是赣榆,我说我去吧。赣榆属于连云港市,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我跑了两趟,做了工作,解决了。响水和阜宁是盐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是比较的,宣传部的同志说不是不想出,真是很难,连召集作者开会的经费都捉襟见肘。

 

《江苏县邑风物丛书》的策划与践行



我去了响水三四趟,宣传部部长为了要请我吃饭,真是煞费苦心。第一次是蹭的副县长招待外贸企业的饭;第二次是让县新华书店经理请客(我当过发行科长,认识书店的经理),第三次正好遇到他们部里有同志调动工作,大家“抬石头”聚餐送行,我也就顺便参加了。

可就是响水这样的县,我也将其“拿下”了,我主动提出,印数达到两万册就可以了,但一定要保证文章的质量。1992年12月,《响水》出版了。《赣榆》也在1993年1月出版了。

阜宁没有出版,其实再努力一下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但当时我实在对体制内的一些做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在体制内不是像我这样想做事的人呆的地方,我准备辞职了,所以也无法继续关注《阜宁》的出版了。

又是一个虎头蛇尾的工程,《江苏县邑风物丛书》出版了大约全省二分之一多的县的分册,苏南完成了近八成,但苏北的缺口比较大,终于在没有人坚持的情况下,无疾而终了。我很惋惜,但无能为力,因为我连编委都不是,我只是起了个头,连话语权都没有。我还能说什么呢?

当时在《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最初出版时,每本书都留了300册,准备出齐后加上封套,到那时,六七十本书排列在书架上,该是何等洋洋大观呀!这是一种地方文化的积累与集成,是对子孙后代功德无量的名山事业呀!

我甚至想过,等这套书出齐了,将各书的序汇集出一本《江苏名人怀乡集》,也一定是很有分量的一本书。

可惜,这一天到现在还没有到来。我感到有点隐隐地心痛,不是为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