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风情漫录》编辑始末


标签:
江苏风情漫录毗陵散笔海州乡谭京口纪胜彭云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江苏风情漫录》是一套怎样的丛书呢?丛书的第一本书封面勒口上有一小段文字,是我撰写的,应该能比较清晰地说明了丛书的特点:
荟萃苏省山川形胜,
博采本土民俗风情;
记历代故国之野史,多有轶事,
录文人雅士之遗踪,不乏珍闻;
方物纷纷排比道出,
佳肴种种从头数来;
是文艺小品,颇饶情趣,
是旅游文字,可供卧游;
诗文杂陈,写法各异;
堪称隽永篇什,
不妨开卷一读。
丛书的第一本《故土旅情》的选题确定后,我和编辑室就开始筹划后续的书稿。《故土旅情》于1987年8月出版后,还是广受好评的,后面的几本书也陆续登场了。
《江苏风情漫录之二》是《毗陵散笔》,是写常州的,我也是责编。我约了常州籍的散文家陈肃撰写。毗陵是常州的古称,散笔即自然零散之作,正是陈肃先生驾轻就熟的文体。他曾经在宝应工作过,担任过宝应磷肥厂的厂长,后来调回常州文化局,担任《翠苑》杂志的编辑,他钟爱散文写作,有不少力作发表,是常州散文学会的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的理事。我在宝应中学的同事赵征溶老师介绍我和陈肃相识,我们一见如故,说起这本书来,他更是充满热情,爽快地答应了。
当时陈肃已经没有冗务缠身,完全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写作,然而这本书的写作还是让他颇感艰巨,需要收集资料,需要核对素材,需要斟酌每篇文章的立意与结构,那时还没有电脑,需要一篇篇用笔写出来。
(这是1986年8月我去常州时的照片,左边是陈肃先生,右边是我,中间是戴博元先生。)
大约花了不到两年时间,陈肃先生完成了这本书,于1988年4月出版,这也是他第一本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我也曾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醇美似琼浆
《江苏风情漫录之三》是《海州乡谭》,是写连云港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彭云先生,他也是熟悉当地历史文化又笔力老到的作家。这本书虽然不是我最早约稿,但也是编辑室凯亚主任交我做责编的一本书。
彭云先生的初稿我都看了,为了兼顾整个丛书统一的风格,我提了一些意见,请他充实修改。后来,我因调离了文化旅游编辑室,这本书只好交别人去编了。彭云先生还支持我们在连云港搞过一次会议,邀请江苏全省新华书店的负责人到连云港,商量旅游读物的发行。我感到他不仅是一个文笔出色的作家,更是一个热情的文化活动家,我很敬仰他的人品,也很尊重他。他也似乎很喜欢我这个小兄弟,虽然他比我大十多岁,但我们谈起来却很投机。他的这本书于1988年12月出版。再后来,我们就没有联系了。
在新浪网开博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位网友的文章后有“彭云”的评论,我立刻打他的博客,发现正是已经失联近三十年的他,于是我给他留言,请他与我联系,我们总算又联系上了。我才知道,他的《海州乡谭》已经增加了超过一倍的内容又再版了(并不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最近我整理自己的杂文,准备结集出版,我想到了请彭云先生来写序,因为我们有这样一段因缘,因为他是我的师长。他欣然应允了,很快就写好,当然有很多的溢美之词,但也有许多是肺腑之言。
今年,我想找个机会,去一趟连云港,去看看我的这位良师益友。
《江苏风情漫录之四》是《京口纪胜》,是写镇江的,我也是责编。这本书比较特殊,当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作者,在镇江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陆潮洪先生是一位很热心宣传镇江的人,我们也许是在一次会议上相识的,他好像是一个处长。他知道这套丛书的组稿情况,就提出可以也按照丛书的风格,将不同人写镇江的文章编纂成集,并愿意主动担纲编选工作。这样,可以比较快捷简便地成书。我觉得这种方式也不妨一试。
当然,这个遴选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于是,先由他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镇江的文章,列出一个编目,我们进行了商讨,也是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根据各部分的文章多寡及内容的需要,组织镇江的作者撰写。这个编选与组稿的难度也是不小的,有的稿件还要进行统稿与修改。这一工作进行了三年多。
这本书稿完成时,我早已经离开了文化旅游编辑室,可是还是由我报了选题,可说是障碍重重。但我还是据理力争,说这是早就定下的选题,而且与镇江新华书店、一些旅游景点都订了数,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印数,才得以通过。直到1992年1月,这本书才问世。与前三本差不多晚了三年,而且此后这套丛书成为绝响。
陆潮洪先生也已经二十多年没联系了,应该也退休了,真想和他有机会再相聚叙旧呀。
《江苏风情漫录》只出版了四本,三本我担任责编,另一本也算沾了点边。其余的虽然我也联系了南通、苏州、无锡、扬州的一些作者,大多都是因为有职务在身,不能从事专职的写作而没有敲定,有的虽然已经答应,但一拖再拖,难以交稿。原来我以为全省11个省辖市(当时),每个市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每个地方都有优秀的写作人才,这套书应该不难出齐。可事实却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最主要的是,如果只有少数人在努力,看上去不是很难的事,也会变得难上加难。
在我们的体制内办事,项目往往是与人有关的。当文化旅游编辑室的领导易位了,老主任凯亚、副主任吴明墀退休了,另一个副主任我调离了,新的领导对这套原先由我们设计的丛书兴趣不大了。正如新来的乡长总要开挖新的河渠、修新的道路一样,后来的领导对出什么书肯定会有自己的安排。
《江苏风情漫录》丛书就这样很短命地只出了四本而中止了,不免令人遗憾,虽然我仍然很钟情于她,虽然我还雄心勃勃地规划了一套与她可称为姊妹丛书的《江苏县邑风物丛书》,那是以江苏每一个县为单位、内容相似、每本容量稍微却总量更为庞大的另一个旅游文化集成的项目,关于那套书,留作下一篇文章再慢慢道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