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诗新解

标签:
霾两会柴静穹顶之下有霾字的诗 |
分类: 谁不道山阳客狂(时评) |
近来的天气,随着地域的扩大与程度的加剧,“霾”再次成为热词,媒体及人们谈论的频率也直线上升。
我查了一下,霾这个字应该是有历史的。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有卜辞曰:“霾其有咎。”意思是霾这种天气对人不利的。这一点,看来是古今同理。
而“霾”这个字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使用虽然不算太多,也是不算少的。(当然,有许多的用法是“霾”的另一个义项,同“埋”,是埋藏、掩埋、埋葬的意思。如屈原《国殇》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尤其一些诗中都用到了“霾”字,今天读这些有“霾”字的诗,面对我们生活中的“霾”,霾诗埋头思,也不无感悟呢。
《诗经》中有《国风·邶风·终风》一诗,诗中有“霾”字。
这是以一位妇女的口吻写她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遗弃的短诗。诗歌从天气起兴作喻,摹写男人劣行、女子的心情,如风如暴,如霾如曀,如阴如雷,男子之昏惑乱常,狂易失心之态,女子之坐卧不宁,担心忧惧之状,刻画得生动准确,反映出女子命运之悲惨。
今天读这首诗,我觉得,不妨把它看成一种譬喻,那男子即是指破坏环境之恶魔,而那女子则是处于污染下无可奈何中的百姓。稍稍用现代汉语改注一下,倒也是顺理成章。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大风迅疾起沙暴,见我如同在狞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暴戾恣睢显桀骜,我心惊惧好烦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大风扬尘布阴霾,随风顺至不期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但愿一去莫再回,悠悠怅惘余可哀。)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大风遮天又覆地,不见阳光穹如漆。)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长夜漫漫难入梦,喷嚏连声兼嘘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黯淡无光冥阴晦,雷声震耳响天陲。)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长夜漫漫难入梦,如此折磨我悲催。)
唐诗中也不乏使用之例,李白有首《大庭库》中有此“霾”字:
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这诗是写他到东鲁曲阜的一次游历,他登高远眺,看到齐鲁一带都是烟霾笼罩,难辨西东,他原想寻找最杰出的鲁国预言家梓慎,请教他如何在静默中预测未来,可是看到这混沌一片,帝王们勾画的蓝图根本无法实现,只能对着冷风中的古树,发出叹息……
现在网上经常流传李白的所谓预言诗,诗中或藏头,或藏腹,说的是现在发生的事,什么马航坠机了,什么世界杯德国夺冠了,什么贪官倒台了,等等,完全是胡编乱造,这些编写者连诗的平仄粘对一无所知,其庸俗之极,令人难以容忍,我以为是对李白最大的不敬和侮辱。
要说李白的诗能预言现代,我倒认为这首诗真是很贴近呢。现今的河北齐鲁一带,正是雾霾的重灾区,如果在飞机上俯视这一带,“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难道不是很确切吗?“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难道不也正是广大百姓的内心之声吗?

而《西游记》第三中回写到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去借兵器,为显示本领,他念动咒语,顿时狂风大作,好惊人也。书中有一首诗形容这风:
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
诸般买卖无商旅,各样生涯不见人。殿上君王归内院,阶前文武转衙门。
千秋宝座都吹倒,五凤高楼幌动根。
现在读来,如果我们的环境日益恶化之风,造成了“黑雾阴霾大地昏”的局面,那恐怕总有一天,会形成诗中所描写的各种情况,那便是江海波翻,山林树折,自然环境被破坏殆尽;而买卖全无,商旅绝迹,经济建设被毁于一旦;那就要动摇君王宝座,社稷安危了。真正走到那一步,是令人震惊的,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治霾治污染,还人民一个清明世界,的确是势在必行之举。
霾又一次尖锐地把环境污染问题摆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摆到了当权管理者的面前,我们希望,对于这个问题,能给百姓一个满意的回答。
宋李曾伯有首《水调歌头》,词中有云:“骤雨送行色,把剑渡长淮。西风咄咄怪事,吹不散烟霾。”我们应反其意才是,希望是:“瑞雪迎冬至,把酒壮情怀。东风猎猎喜事,吹得散烟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