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许炯的交往

(2015-02-23 08:30:00)
标签:

许炯

金陵印社

金陵名胜印谱

陈大羽

衡之戏墨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我与许炯的交往

我与许炯相识缘于他的《金陵名胜印谱》。这本书是我所在文化旅游编辑室吴明墀吴老任责任编辑的,吴老是编辑室副主任。对我这个新兵是很器重也很照顾的,经常介绍一些文化界的名人与我相识,许炯便是其中之一。

许炯在篆刻是大名鼎鼎的,当时四十岁出头的创办了金陵印社,并在日本设立了分社,在海外亦蜚声四起,而《金陵名胜印谱》便是他的代表作。

《金陵名胜印谱》以富于变化、虚实相间的一百多帧印拓向读者展现了古城南京的独特风貌或石城古今名称印,或南京山水胜迹印,或金陵名人名诗印,正是:铁笔纵横处,名胜入印来。

在艺术构思上,作者亦匠心独运。相传印之边款为赵松雪所创,所谓“阴文为款,阳文为识”。许炯的这部印谱或许受了赵之影响,却有“出于赵而胜于赵”之势。印面或朱或白,篆山水之“姓名”,而印侧边缘又以刀写照其“容貌”,文图相映,趣味横生。其中有朱文“六朝石刻”印,边刻则以阴刻凹现“天禄”、“神通石柱”这些六朝造像、武梁祠石刻典型造像,这种首创“边款刻画”,使治印突破了平面艺术的格局,进入立体化的新天地。

我与许炯的交往


后来更多的接触中我和许炯成为了朋友,也陆陆续续听到了一些许炯的“身世”。他成长于南京城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与书画、篆刻名流沈钧儒、胡小石、高一涵、傅抱石等交往甚密,家藏古今名人字画、金石佳品甚丰。许炽自幼受到这些中华传统艺术精华的熏陶,少年时代便迷上了篆刻。

篆刻是一项综合艺术,其脱胎于书法,结缘于绘画,又开拓于刀法,没有深厚的书画功底和文学艺术的修养是难有所造诣的。许炯刚刚学艺时,正值“十年动乱”,他怀着孜孜以求的谦诚态度,向曾关在“牛棚”的印坛前辈们虚心求教,那时真还冒着几分风险哩。在前辈的指点下,他一头扎进了金石天地,大量摹刻古玺、封泥、秦朱、汉白、宋押、元戳等历代印存精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从1978年起,他开始大创作,作品屡见报端,从而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他的作品几千方,很快在印坛有名气。这样,这一柄经历了砥砺的宝刀终于脱颖而出了。

一次我登门拜访许炯,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我发现,不仅有历代书法碑帖、印学著作,还有许多美学、文学的论著,可见的博识与追求。许炯给我看了他为金陵饭店精心设计的“金陵火柴”玻璃卡火花。我一边欣赏,一边听他介绍设计构思,不禁为其艺术匠心所折服。这套火花共十枚,精选自东晋至清代历朝诗人题咏金陵的古诗十首,看去像一本装璜精巧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尤使人称赞的是富于变化的篆刻“诗题”,颜色或朱或白,笔画或疏或密,字体或篆或隶,印边于多变中见华丽之风采。

老一辈篆刻大师丁吉甫评价许炯篆刻的特色说:“许炯所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所以难能可贵。”

许炯有自题的一副对联,曰:

挹六代风流 篆入秦章汉印;

光千秋艺术 带华夏扶桑。

我想,这正是他金石之路的真实写照和赤忱心迹的坦诚表露吧。

我请许炯为我治印,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为我刻了两枚:一枚阳文曰“何平藏邮”,我是钤在收集的首日封、实寄封上;一枚阴文曰“衡之戏墨”,用以我学习书法的闲章(衡之是我自己起的“号”,衡者,平也)。

我与许炯的交往


后来许炯还帮过我不少忙。我编辑的一本画册《屠一道根艺》,屠老是福建人,想请同是福建人的陈大羽先生题写书名。可我与陈老素昧平生,但我知道陈老是金陵印社的顾问,于是我找到了许炯。他很爽快替我与陈老联系,陈老也很快应允并题好了字。许炯还给我讲了陈老的一件趣事:

一年春节,金陵印社组织一批有名望的书画家为普通百姓的书画爱好者挥毫,当场就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有一位书画爱好者非常喜欢陈老的作品,一直在旁边观看。到了活动快结束时,他对陈老说:“您能不能为我画一幅,可是我只带了三百元。”那天陈老的一幅三尺斗方的画标价是四百元。陈老沉吟了一上,点了点头说:“可以给你画,但这样就对其他人不公平了。”于是把纸裁去了一截,为这人画了一幅。许炯说这些老艺术家,很有个性,也很可爱。

十五年前离开南京后,便与许炯“失联”了,他今年应该也年过古稀了,不知近况如何,有机会真想和他再茗茶叙旧、畅饮抒怀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