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宝应方言中的mèn——宝应方言札记

标签:
宝应方言我们江淮官话连读文化 |
分类: 浮光掠影(艺文艺评) |
中国的语言中有连读的现象,普通话中的“这一”便连读为“zhèi”,“那一”连读为“nèi”。方言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宝应方言中有一个“mèn”即是一例。
宝应方言中的“mèn”应是“我们”的连读,不过,现在宝应的街头巷尾好像不大听到这种说法了,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这种说法很普遍。每当老师询查某个学生的调皮行为,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mèn不晓得!”
说“mèn”是“我们”的连读,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因为“我们”的连读应该是“wèn”,与“mèn”声母不符,w为何变成了m?其实这是古音的一种衍变。现在很多w声母的字音,在古代都是读m的,方言中保留这种读音的例子俯拾皆是:上海话中的“味道”读成“mǐdao”,广东话中的“晚”读成“mán”,“文”读成“mén”,“尾”读成“měi”。
一首曾经很流行的台湾歌中有一句闽南话“酒干淌卖无”,这其中的“无”实际上要读成“mō”,即是“么”,这个字在唐诗中亦有例证。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说,是“能(和我)喝上一杯么?”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末句也是问:“(我)画眉毛的深浅程度是不是合乎时髦的标准呀?”这其中 的“无”也是“么”,是语尾的疑问助词。所以,宝应方言中把“我们”连读为“mèn”也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即是“我们”的前一个字发音因弱化而脱落了,只发成后一个字的音,便变成了“mèn”。
宝应方言属江淮官话,是比较“先进”的语言,残留的古音不是很多的,我这里说“mèn”也渐渐丧失了生命力,很少为年轻人使用了,只是偶尔在“mèn”这些五六十岁开外的人嘴里还可以听到,我倒是对“mèn”这个说法有些亲切感哩。
也不知道我这番话有没有道理,只算作是“mèn”的一家之言,敬祈方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