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瓶的幽默

标签:
吃的智慧茅台酒三公消费三十六计矿泉水瓶 |
分类: 咀英嚼萃(饮食) |
中国人的饮食方面的智慧,其实远远不止如何利用各种食材,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来,如何吃,什么环境中吃,有时要吃得张扬,有时要吃得隐蔽,这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据报载,某地严厉遏制吃喝风,规定不许在工作日的中午喝酒。于是下面的官员们便把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放到桌上,你总不能不让我喝矿泉水吧?就是电视台来拍下吃饭的镜头,也不能捕捉酒的香气吧?
这不是一种吃的智慧吗?
我想起当年也是规定招待只能四菜一汤,于是就在桌上放四只碗碟,吃光一个菜,再上一个菜,始终是四个,你来检查,总不能划开我的肚皮看吃了多少菜吧!
我一次去一个小县城,新来的县委书记将刚毕业的大学生组织起来,让大家到各个饭店去拍干部们大吃大喝的照片,拍到便有奖励甚至可以任命为村官。这一招很厉害,大小饭店再也见不到干部们的踪影了。可我被请到了一家企业的食堂,一般人连企业的大门都进不去的。这食堂装修得像宾馆一样堂皇,是专门请的酒店老师傅,门一关,随便如何花天酒地,没人能看到其庐山真面目。
我又想起一次去武汉,朋友向我介绍,武汉现在流行吃私房菜,而这种私房菜则是没有门面房的,就是在居民小区中,曲径通幽,登楼入室,每天中午晚上只开一桌,吃的都是野生加纯天然的食品,不过价格不菲,要好几千一桌呢。在这样的地方既吃得好,又隐蔽,真是享受!
用流行已久的一句话来诠释这种现象,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吃的方面,中国人的智慧可谓比山高,比海深呀。
老是在三公消费上进行博弈,规定不断翻新,可吃喝现象减少了吗?只是跟着不断翻新而已。现在请客,已经不知道该吃什么菜了,只是请排场了,北京的一家所谓私人会馆,人均的最低消费是人民币肆仟元,还是不包括酒水,在那儿吃饭,才是气派。据说是某高干子女开的。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是如何处理这些公款吃喝的,反正在中国,我觉得吃喝是禁止不了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饕餮们的智慧,比如那著名的三十六计,同样用于吃喝上,早就为我们指引迷津了。用矿泉水瓶装茅台,不就是“偷梁换柱”之计吗?到企业食堂、私人会所去吃,不就是“瞒天过海”之计吗?而桌子上只留四个碗碟,应该视为“金蝉脱壳”之计。至于官员吃喝,企业买单,则是“李代桃僵”之计,吃完了再带走赠送的烟酒饮料,那便是“浑水摸鱼”了。
但我最觉得具有幽默感的就是用矿泉水瓶装茅台。
我和我的朋友们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不过,我们并不是怕检查,而是饭店不让自带酒水,而他那儿的酒水比市场高出三四倍,或者收你几百元的开瓶费。所以我们不得已出此下策,每人用矿泉水瓶装了自己喝的白酒,来了个“偷梁换柱”。后来我们还发现有的客人用的是另一种偷梁换柱,他们点了一瓶二锅头,没喝,搁包里了,又从包里拿出另一瓶二锅头喝将起来。我想那二锅头瓶装的,不是茅台就是五粮液。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是矿泉水瓶给我们的启示。这难道不是一种高深的幽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