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时节——乡村回忆(7)

标签:
芒种插秧苏北双抢格冬代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今天是芒种节气了,到了芒种,就是我插队时苏北农村最忙的时节了。这时,先要忙收小麦,又要忙插秧种稻,所谓“双抢”,即抢收抢种。这时农村的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公社里的各个部门,供销社、粮管所、机电站以及机关都要以“双抢”为头等大事。
我们插队的那儿,插秧是妇女们的活儿。男人只管挑肥料下田,送秧苗下田,当然耕地耙田,做平秧田,那是有技术的几位老农的事。
进入插秧时节,天便多雨了,这正是秧苗生长需要的。雨中的秧田,是个富有诗意的景致。
天刚麻花亮,就下起了毛毛雨。天空中好像有无数只蚕在吐着透明的银丝,被风一吹,袅袅窕窕,又宛若挂在苍穹间的一幅硕大无比的尼龙纱帘。在这个世界里人的感觉是惬意的,雨滴如同小虫在脸上爬动,挠得怪痒痒的;把舌头伸出来舔一舔,那雨丝甜津津的。
秧田里早已是人影憧憧,一片欢声笑语。女人们就下到秧田里了,穿着塑料雨衣,有的是蓑衣草帽,一字儿排开,站在尼龙绳拉成行的道间,弯着腰,头也不抬飞快地栽着秧。
站在最左手边的是栽头趟的。这是生产队里的顶尖女人,用当地的话说叫“一把锥子”,是又尖又快的意思。
秧田里是说笑的场所。女人们在一起总喜欢议论男人。乡下有一句话:“秧田里无大小。”意思是在栽秧田里,不同辈份的人都可以开玩笑。秧田里更是歌唱的地方。
“哎——格冬代里格冬代——”栽头趟的女人先甩了个高腔,唱起了栽秧号子。其余的女人和将起来:“格冬代,格冬代,我代里格冬代,代上里格格冬代——”
格冬代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这是秧田里一种小鸟的名字,应该就是杜鹃,即布谷鸟。这种小鸟的叫声听起来就好像“格冬代”的声音。“格冬代”在栽秧号子中是衬词。
也有人说,“格冬代”是打鼓的声音,栽秧号子又叫栽秧鼓,当然不是真正有鼓可打。是因为这种号子中都有一个长旋律的衬词句,这种衬词句的乐音旋律又都像那种很清脆的击鼓声音。只是它用口唱来表达,这里又把这种劳动号子称之为“打鼓唱唱”。鼓点的主要字音是“冬”,鼓槌打在鼓边上的音是“格”,而用手捂住鼓面发出的响声是哑音“代”,这大概就是“格冬代”音字的起源。
东方渐渐亮起来,天幕的上端是灰暗的,下面变成青白色,地平线以下便是碧绿的了,色彩一层层渐次晕染,过渡得十分自然,远望过去,像是一幅宣纸上的水印木刻。
男人们挑着秧把,哼着号子,从田埂上悠悠地走过来了,扁担在吱扭吱扭地叫着。栽头趟的女人一抬头,看着鱼贯而来的挑秧队伍,又看看自己已经把其他女人甩下去一大截了,不由得意地直了直腰,舒了一口气唱起来:
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拿挑秧的人开玩笑了。秧田里荡漾着愉快的笑声。
毛毛细雨还在下着,雨像烟雾一般渺茫而模糊,天已经完全亮了。大地沉浸在如织的雨幕中,一块块栽好的秧田青翠碧绿,几只“格冬代”掠过田塍,扑愣愣地飞起来,带着深沉的“格冬代”的声音远去。
其实,插秧是一件很辛苦的农活,人要始终弯着腰,腿长时间泡在水里,腿上的汗毛都没有了。插秧的右手一天要插进泥中成千上万次,很多人的手指缝都烂了。可是在秧田里你只会感到人们劳动的快乐。也许,他们知道,他们插下去的是一年丰收的希望。
宋代的布袋和尚(世人以为弥勒佛的化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很生动而准确描写插秧情景的小诗,但人们更把它作为一首揭示人生哲理的悟禅之偈语。尤其是“低头反见天,退步是向前”的佛理禅境与今天的辩证观不谋而合,真是充满了大智慧。
插秧时节又到了,可插秧的情景已经远离我四十多年了,然而那秧田中飘荡的雨丝,那穿云裂石的“格冬代”的栽秧号子,那一簇簇翠绿的秧苗,却已经深深印入了我的心中……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