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生气


标签:
生气忍耐发泄心理修炼心平气和 |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
我年轻时做中学老师,那时刚拨乱反正不久,学生还有受“文革”影响,不认真读书,调皮捣蛋。有一次,我把一个调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狠狠教训,那孩子还和我顶嘴,我于是怒火三千丈,大发雷霆,气得说话声音颤抖。事后,同办公室的一位老教师对我说,何老师,对学生,不要真的动气发火,那会伤身体;要教育他,只要装着生气吓唬吓唬就行了。这句话,我记下了,而且以后碰到要发火的时候就会想起来,不要真的生气,就能克制自己了。
人都会生气,年轻人比老年人容易,男人比女人容易生气,生气的表现又各式各样:
怒目相向,恶语厉声,大发雷霆,谓之怒气;一言不发,面若冰霜,不吃不喝兼不理不睬,谓之闷气;起先喋喋不休,复又自言自语,是谓劳气;又哭又闹,疑神疑鬼,指桑骂槐,是谓酸气。一家人中有一人生气,则家无宁日;单位中头儿生气,则下属胆战心惊。
但生气带来的不良后果,还在生气人自身。
据科学实验表明,当一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液体后是清澄透明的,没有杂质;而生气时呼出的气体冷却后有紫色沉淀物,将这种“生气水”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小白鼠很快就死亡。科学家分析认为,一个人生气十分耗费人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三千米赛跑的消耗。经常生气的人是很难健康长寿的。不少人就是因为喜欢生气而罹病早逝。那雄发英姿的周公瑾,不是也因为被诸葛亮气得夭亡了吗?
中国古代劝人修身养性有四戒:谓之酒色财气,生气亦在其中。中医理论有气郁伤肝之说,所以无论如何,应该少生气,不生气。
杜绝生气,当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即使生了气,也要赶快设法消除,不要让气长时间留在自己的心中形成痼疾。
有两个方法可以消除生气:
一是忍耐。古人有云:能忍自安;又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有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每个人都需要忍耐精神。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遇喜遇悲,都需要不动声色,只放在心中。再大的悲苦,也只不过咬碎钢牙和血吞,决不在人前有所流露,更不会以泪洗面,日坐愁城;再大的屈辱,自己承受,既要有唾面自干的风范,也要有胯下受辱的大度。这样,你就能避免怒火中烧,气急败坏。
另一是发泄。遇到生气的事,决不让其闷在心中,而是迅速发泄出来。或找人诉说,甚至于掬泪唏嘘,发一浩叹,说它个痛快淋漓;或干脆找个地方暴跳如雷,大喊连声。只是并不寻衅滋事,不吵架骂街。发泄完毕,情绪渐渐稳定。
一是忍耐,一是发泄,哪种方法更好?
其实各有千秋。对旁观者来说,也许有人喜欢至情至性的外向性格,认为这种心胸坦荡的人容易相处;但也有人欣赏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得宜的品性,认为冷暖自知,何必求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
我比较倾向于忍耐。我也经常忍耐。我觉得如果能够忍耐,那你就尽量忍耐,心如止水的人,看破红尘的人,让其发泄,他也无从发起。
人有七情六欲,各种烦恼缠身,遇到的不平现象萦怀,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集中爆发。所以,心理修炼是必要的,学会排解,自我调节,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平气和的心态。
这也有两句话,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不让欲望和得失占据自己的内心,做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就能从根本上铲除生气的土壤,让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态。
不要生气。——与各位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