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粗口的泛化

(2011-04-16 13:24:11)
标签:

粗口

俗文化

电影

彭浩翔

王朔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粗口,指的是粗俗的骂人的语汇。大多与污辱人、贬低人,牵涉到对方父母或长辈,或以有关生殖器为内容,用以表示说话人的情绪,这种情绪多以表达愤怒、震惊、厌恶、惊奇、鄙视、发泄、诅咒、诋毁、污蔑或者挑衅等。

泛化,指蔓延、扩大乃至泛滥。本来,粗口一般在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中在街头巷尾粗俗的环境中较为常见,而在高文化的人群中或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中,人们是拒绝粗口的,且以讲粗口为耻。可是,现在人际交往中粗口的运用渐渐有泛化的趋势,为较多的人群所热衷,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

泛化的一个群体是女性。本来女性的粗口是不多的,这是由于女性本身的靦觍、羞涩与内向使然。但随着女性的开放,以外向豪放为时尚,讲粗口的“野蛮女友”也应运而生。但毕竟是女性,往往不是很直接地讲,会有些变化的说法。比如,南京人本来有句粗口,叫“一×吊糟”(这是一个包含了男女生殖器的词汇),或简称“一×”,用以表示很糟糕、很差劲、一塌糊涂的意思,南京的年轻女性在使用时会说成“一米多高”,或简称“一米”,这样听起来就不太刺耳。

泛化的另一个群体是知识阶层。本来知识阶层是以讲粗口为低俗可耻的,但在熟悉的人群中,或在酒后兴奋的状态下,为了表示大家的融洽和自己的豁达,也会讲粗口。当然有些出身小市民或农民的知识阶层,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缺乏教养,也会不顾场合与对象,早有讲粗口的习惯。自然,知识阶层的一些人也会采用变通的说法,例如把字音破读,“傻×”发成“傻波衣”或者“斯阿波衣”,似乎增加了些许幽默。

更多的人把粗口当作一种语气词运用,比如:“你他妈的怎么回事?”“我他妈的今天倒了血霉了!”这样说话觉得才够味。粗口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加强情感程度的语气词。

泛化还表现在使用场合的扩大,粗口还会变成一种集体的行为。例如在中国足球联赛的比赛场地,会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异口同声地大叫:“呆×!呆×!”场面令人雷倒。

毋庸讳言,粗口在一个很大范围内在不同人群中泛化流行,与当代文化的传播不无关系。

一是电影。当代电影中人物粗口的增多,对社会青少年生活中粗口的增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少年往往以电影中的人物为标杆,模仿电影人物的作派、语言,以为酷,以为时尚。

香港电影导演彭浩翔曾经谈到,由于香港人平时粗口较多(我想还是主要指一般的百姓),所以在电影中他会让电影中的人物讲粗口,他说美国电影中粗口也很多,如果不讲粗口,电影的真实性和气氛都会受到影响。他认为讲粗口不一定是在骂人。

大陆的导演姜文的电影中粗口也比较多,因为他的电影往往取材王朔的小说,而王朔的小说以反映一些市民中的“痞子”为对象,有“痞子文学”之称。王朔及其一类的作家的作品中粗口频繁使用也是一种特色。

还有现在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以新奇、怪异另辟蹊径,造就了粗口的流传。如:“我靠”、“SB”、“TMD”,等等。网上还出现了一些用粗口演唱的歌曲。

加之民间一些小剧场的文艺演出,包括东北二人转,甚至相声,都有粗口或所谓“带色”的内容。

粗口的泛化是反传统文化的,但异化不能全认为是一种革新,更不能表示出任何时髦,在有些场合可能无伤大雅,但毕竟更多的是下流的成分。试想一下,当一个人虽然衣着光鲜,西装革履,但在大庭广众之下,满嘴污言秽语,在声嘶力竭地骂声不绝,那是何等地不协调、不雅观、不文明!所以我以为文明社会中任何人还是不讲粗口为好,不管粗口是不是在骂人,还只是一种语气词,粗口总是一种语言的污染,应该在净化治理之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