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旅行南锣鼓巷小新的店夜色 |
分类: 城市生活 |
我想,也许大概是在2001年左右的光景吧,那个时候在京驴茶馆溜达,在冬日的某个傍晚,被一帮朋友拉着去了地安门帽儿胡同,说是那里的新址选那儿了,让大家过去暖房。原来这个地方在北大那边,因为修路要拆迁,所以在那年的夏天集体去遗址腐败和折腾了一番,转眼到了冬日,新店便忽悠一下开张了。
“那里”开着开着,突然有天说散了,只其中一个老板带着伙计跑到离帽儿胡同几百米的地方开了新的“那里”,原来的朋友们都散掉了。。新的地方,叫南锣鼓巷,最开始只小辫开了一家叫“过客”的地方,后来“过客”扩充了,搬到巷子的南端一个大四合院里,新“那里”就入住了原来老“过客”的地方。
再后来,新“那里”也拆分了,一个改名叫“这里”,一个新建的,叫“小新的店”。也从那时起,便固定的溜达到小新店里晃悠了。。或者一杯咖啡,或者一杯伯爵奶茶,任店里的伙计随意放着老外给的或者推介的CD,看着小书,上着网,对着窗子晒太阳。。。
慢慢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条叫“南锣鼓巷”的巷子越来越热闹了,原来只1、2家的店,忽然一夜春天来的感觉,纷纷盘了两边的房子,盖起酒吧咖啡馆小店铺来了。。。只是,有些店,开着开着,隔一段时间就换了名字,有些店,还一直在。。
这条巷子里,店铺的名字都蛮有意思,“沙漏咖啡”,“喜鹊”、“锣鼓洞天”、“老伍”、“西菊町”。。。
很喜欢胡同里的沙井商店,还保留着80年代初商店的式样,沙井商店的四字招牌还在门上挂着,只是,铜锈斑驳的铁窗早已象别人述说店铺的衰败。。经常会看到玩摄影的色驴们带着漂亮的女孩子,挂着满满的相机,跑到这里来拍人像摄影,因为,那暮夏黄昏的光线啊,就如柔柔的线条般打到脸上,呈现出别样的温柔与美丽。。。
夏天喜欢坐在小新店靠街边的位子上,好大的窗,可以看到过往的行人,有的骑着车,不停的摇着铃铛,路上都是行人,行色各异的行人,或者说游人,慕名而来的游人更贴切。。手里拿着外文字的书籍和地图,穿着漂亮的露背装,旁边是可爱的中戏小姑娘做导游,不时看着不时的大笑或张大嘴巴,也不错吧。
抬起头,屋顶窗上的卷帘已经收起来了,毒辣辣的光线就直直的照下来,毫不保留,把脸正对着太阳,戴着墨镜,很舒服啊。沙发很大也很软,歪斜的躺着,叫嚣着让小新方些JAZZ,随手拿起书架边上的书,开始晒起太阳了。。。
既然这么喜欢小新那里,就发些PP吧。。。有空再去补拍了。。
吧台。那些好吃的,金枪鱼意大利面,各种自制的蛋糕,还有好喝的饮料,都从这里新鲜出炉。。最喜欢吃小新做的起士蛋糕。
提拉米苏。刚刚从冰柜里拿出来,最上面一层浅浅的咖啡粉,然后是香甜的奶油,中间夹着巧克力蛋糕和饼干屑。。轻轻的含一口在嘴里,听着提拉米苏的浪漫爱情故事的慢慢道来,细细体会着提拉米苏所要传递的心情:“亲爱的,请带我一起走吧。。。”
静物写生。闹钟和台灯。。
PS:锣鼓巷胡同纵穿鼓楼东大街和平安大街,西边靠近什刹海。以这条胡同为主线,与其垂直而分布整齐的多条胡同里,坐落着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北剧场、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七色光儿童剧院,这些使这条胡同成为文化人出入的主要区域。
南锣鼓巷内十几家不同风格的酒吧,与别处大不相同,正好和周边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吃点儿特色小吃,泡泡北京风味儿的酒吧,看看小剧场里的话剧,说不定在这条胡同哪个地方,你还能见到演艺圈里的哪个名角儿,或者戏剧学院里的明日之星。
南锣鼓巷内十几家不同风格的酒吧,与别处大不相同,正好和周边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吃点儿特色小吃,泡泡北京风味儿的酒吧,看看小剧场里的话剧,说不定在这条胡同哪个地方,你还能见到演艺圈里的哪个名角儿,或者戏剧学院里的明日之星。
前一篇:夜色下的南新仓[13P]
后一篇:回忆上海的点滴。。。[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