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露台夜话­之三十二——也谈“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

(2013-03-22 15:10:07)
标签:

杂谈

职场

体验

 

也谈“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

 

职场流行一句歇后语:“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吃亏在嘴上”,意思是说,有这样一种人,工作有一定的能力,活儿也干得不少,但总是说话不中听,很不讨人喜欢,搞得同事嫌、上司烦。尽管在单位没有少出力,但就是提职晋升没有份儿,忙活多年还是原地踏步走。对这种现象,世人把原因归结为不会说话,所以称之为“吃亏在嘴上”。

几个年轻朋友对这个话题有点儿兴趣,便联系周围的人和事儿,对“歪嘴骡子”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一番分析探讨,期望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和教益。

纵观职场,单位无论大小,往往都会有这种“歪嘴骡子”一类因为言语不当而吃亏的人物。仔细观察观察,这种所谓“吃亏在嘴上”的现象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口无遮拦,不看场合,不分对象,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往往在众人面前说一些“掉底子”的话,搞得大杀风景;

还有一种是热衷业余“解说”、“评论”,单位里面不论什么人什么事儿,只要进入此君视线,一定要发表一番宏论,评头品足,说三道四,其间免不了加油添醋,烘托渲染。大凡这类人物,一般也都相当聪明,看问题有点儿“尖锐”“深刻”,评人论事儿往往见解“独到”“精彩”,伤人极深却浑不自知;

再有一种是专门“寻开心”的,成天盯着周围的同事上司动脑筋,琢磨如何拿别人的缺点、缺陷、快乐不快乐的事情甚至隐私作话题,常常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阴阳怪气,挖苦取笑,且以此伎“损人”而洋洋自得;

最后一种是以愤世嫉俗自诩,这种人确实也有一定的水平,能发现分析一些问题,但总是专门针对单位或上司领导,俨然一副在野反对派的模样,单位所有的工作形势、领导所有的政策措施,全都看不惯,全都不正确,成天牢骚满腹,怪话不断,总是从自我的角度“针砭时弊”,冷嘲热讽,批评上司领导的失误无能,以此哗众取宠,凸显自己的高明。

一番交流之后,几位年轻朋友都感觉职场确实不乏此类现象,觉得这些“吃亏在嘴上”的朋友很可惜,不值得,作为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管好自己这张嘴,不能胡说八道。同时有位朋友提出,最后一种所谓“愤青”类的朋友很值得同情,说不定他们的牢骚怪话正击中该单位的弊端,触及某些领导人的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单位言路不通,缺乏民主,发牢骚讲怪话正是在某种压力之下群众表达不满反映意见的一种呼声一种形式,言语之间颇有点儿愤愤不平。

对于这两个看法,我们逐个进行讨论。

头一种看法,仅仅认识到要管好自己的嘴,说话要谨慎,似乎过于受坊间那句歇后语的影响,有点儿偏向于表面现象,接受教训的态度好像也有点儿消极。我们只要回顾身边和周围类似的现象,很容易发现,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都是批评指责甚至攻击辱骂,没有一句表扬称赞欣赏认同的话,这就有失公允,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了。如果仅仅是“有口无心”,说话随便,那么怎么不用同样的话语和口气去贬损他们的家人亲人?可见他们事实上是知道自己的话是非善意的,是用以伤人的。这样结论便比较清楚了:话是从嘴里说出去的,而问题却在于心态和意识,嘴不过是代人受过罢了。这种人的内心其实都是极高傲的,自视甚高,看不起周边的人,而现实状况往往又非如此,于是便产生了不服气不甘心不平衡的心理,日积月累,这种失衡的心理压力必须进行释放,上司领导同事便成为“煞气”减压的对象,于是就出现了开头我们罗列的那几种现象,大抵都是借此发泄心中的愤懑,以证实自我的价值。弄明白了这个情况,如何从中汲取教训,答案自然也就清楚了,就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种平和、阳光的状态,用一种友善、平等的眼光全面的看待身边周围的人和事儿,我们所看到的便不再只有灰暗的阴影,而且有温暖明亮的阳光,

对于第二种看法,不能武断地否认现实中有这位朋友指出的这种情况或者其中有合理的成份,但是肯定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如此,牢骚怪话不等于对腐败弊端的揭露批判,此类人物也并不等于“民意代表”、“反腐斗士”。把握不准的情况,最可靠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具体的个案应当通过举报、申诉、控告等渠道,请求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但这已经是我们讨论之外的问题了。那么,之所以把发牢骚讲怪话列为所谓“歪嘴骡子”的四种表现之一,是因为几十年的职场经历中,确实见到过不少此类情形,然而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不过是表示个人的不满与怨怼。对于这位年轻朋友表示的疑问,我们也曾经有过同样的思考,然而理性的分析表明,当前官场政治的腐败还没有达到只能通过牢骚怪话来表达不满意见的程度,指斥弊端揭露腐败的渠道基本没有堵塞,总体上还越来越宽越来越多,譬如近年大行其道的网络反腐;其次,正儿八经揭露腐败批判弊端的斗士,一般都不屑于采用这种近似“下三滥”的方法;其三,真正的揭露批判与牢骚怪话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单位内部人士、了解情况的人士,一听即可分辨出来。因此我们的讨论还是回到积极汲取“歪嘴骡子”的教训,使自己的职场生涯平稳顺利,少走弯路的正题,不要离题太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