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李世石都没想到,Mlily梦百合世纪之战——古李十番棋第七局他会以这种方式获胜。行至中午用餐时,他对这盘棋的胜负已经完全看开了,遂放开来好吃好喝,照顾他用餐的翻译李英镐说:“他中午吃的起码是古力的两倍。”
李世石曾于6月5日来过拉萨参加围甲联赛,他对此次十番棋第七局的战略设想是,因两人都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应,他不打算在前半盘耗费太多的时间,只要过得去就行。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中盘,“这盘棋我根本就没打算下出名局,只要能取胜就够了。我相信古力在中盘会出错的,只要他出错了,我就会抓住机会,一举取胜。”
这也是李世石在本局前半盘耗时无多,棋局进展飞快的缘由。前半盘李世石频出疑问着,令观战室的檀啸七段、刘菁八段、王煜辉七段等高手们惊呼“看不懂”,古力除了在左下角的着法略有疑问外,其他着法近乎完美。在中腹做活大块后,形势已明显占优。
但在李世石右下方朝向中腹飞一手时,古力气合地没有跟着应,而是在右上角抢占大场,悲剧由此发生。李世石蛰伏大半盘、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而他一旦有此时机,便再也没给古力翻盘的机会。
局后,古力懊恼地说:“其实这盘棋我比前两盘发挥得好多了,但还是葬送在一着随手上。”古力肯定没想到,李世石前半盘看似落子飞快,实则一直静候战机,等到战机豁露时,他便如毒蛇迅疾出击一样,一击得中。
而古力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随手过错,原因在于,他在右上角碰时,黑棋当无不应之理,不然角上黑棋会严重受损。所以,当李世石脱先不顾,在右下角飞一手时,他扫了一眼后,第一感是右下方的白棋眼形丰富,脱先一手亦不至于死,遂气合地在右上角扳头,追究李世石胆敢脱先之过,但此意气之下,悲剧铸就。
在胜负师的淬炼上,李世石一如李昌镐,在胜负面前已是炉火纯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有丘壑,不动如山。古力天性阳光大方,虽历经多年胜负打磨,却时不时仍有意气风发之举。在细节上不会像李世石那样洞若观火,因而常常在一些小处被李世石所蒙蔽,堕入其彀中。
作为胜负师,出手如电与慎之又慎并不矛盾,天才往往能第一眼看出棋形要害之所在,但要成为胜负师,则又要在胜负紧要处慎之又慎,斟酌再三。曹薰铉九段鼎盛期时每战必携带金针(一种长满刺的健身球),他说:“每次关键地方落子时,我用金针扎一下手,说再想想,看有没遗漏的;第二次准备落子时,我再扎一下手,看看还有没看错的,一般要在扎三次手后再落子。”
就连神游九天、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吴清源也在胜负关键处思量再三,而后再落子。他在自传《以文会友》中写道,“遇到那种决定胜负的关键处,最好放松一下,比如上一个洗手间,而后再回来决定是否落子。”
“二枚腰”林海峰“叩桥而不渡”。1969年,林海峰在第八期名人战中挑战高川格,前三局高川格2比1领先,第四局当林海峰的白棋刺单关时,高川不接反刺,不肯被对方先手沾光。但这步棋风险极大,局后研究,白棋若是不管不顾冲过去分断硬吃,黑棋生机渺茫。
但经过慎重思考,林海峰放弃了一举取胜之机,老老实实地补了一手,放了黑棋一条活路,转而抢占大场,牢牢地掌控大局,优势不大,却让对手完全找不到搅局之机。终局时,高川格对林海峰能杀而不杀的选择极为赞许,称其有“叩桥而不渡”的涵养。
大凡渡河总要过桥,见桥先叩桥,看其是否牢固,叩了又不渡,足见小心谨慎。就林海峰VS高川格这盘棋而言,若白棋冲断硬吃,也许瞬间即可结束对局,但战斗复杂,万一看漏黑棋的手段而让黑棋活出的话,那么白棋将面临崩溃,所以林海峰宁肯放弃杀棋取胜的可能,也不给对方拼死一搏之机。
林海峰此生,1965年得师父吴清源“平常心”点拨,领悟胜负,从此不再为胜负所累;之后便是“叩桥而不渡”,胜机就在眼前却不受诱惑而甘心放弃,这份冷静,实非常人所为。

因一着随手断送好局的古力赛后表情令人痛心。

“叩桥不渡”的二枚腰林海峰九段与黑嘉嘉六段搭档参加“国手山脉”世界围棋混双赛,并列冠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