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新杯赛中,於之莹半目不敌朱元豪三段,最后关头,她还有获胜机会。
在中国棋院举行的“迎新杯”近百名棋手中,点缀着几朵清丽之花,她们分别是宋容慧、李赫、王晨星、於之莹、王祥云、贾罡路,她们气质优雅,神情烂漫,是棋盘边的精灵,集智慧与美丽一身。倘若有一天,赛场再也没有她们的身影,将会变得多么无趣乏味?
但这样的危机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在14岁的於之莹之后,鲜见后来者。2009年於之莹在首届智运会崭露头角即令棋界为之一亮,但两年多过去,依然不见来者。如今8岁男孩就已是网上9D的并不鲜见,但同年龄女孩要达到这个水平却未曾见到。起跑线上,男女棋力的差距在增大。
女子棋手最缺的是比赛,即一张通向未来的船票。目前女子棋战寥寥,仅有建桥杯、百灵杯、女子新人王战三项,后两项比赛因门槛所限,并非所有女棋手能参赛,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棋战仅有建桥杯一项。而一项比赛显然不足以给女棋手提供将来。
2010年起,中国相继举办穹窿山·兵圣杯、姜堰黄龙士杯两项世界女子棋战,分别为个人和团体赛制,世界女子棋战中心已向中国倾斜,但这两项比赛因名额所限,仅仅只能为李赫三段、唐奕二段等几位女棋手提供参赛机会,更多女棋手只能作壁上观。
於之莹的用功程度在女棋手中难有出其右者,她的父母还出资邀请高手与她对局,每晚她必定出现在网络上,找高手对决。但客观的现实在于,2011年於之莹除了在百灵杯元老女子擂台赛中取得四连胜获得数万元收入外,在其他比赛中近乎一无所获。在为其父母坚定支持她走职业棋手这条路而感动之余,棋界是否也该想想,怎么为於之莹她们创造比赛机会、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韩国棋战特别注重背景布置,文化气息浓厚,记谱读秒均安排漂亮少女进行,使得比赛整体画面优雅、养眼,不像国内很多比赛在此方面颇不讲究,明显发福的中年男裁判端坐于两位对局者中间,拍出的照片毫无美感可言。何以至此?是因为记谱也是个技术活,韩国会下棋的美少女多多,而中国却如沙里淘金,求之不得。
韩国女棋手后备资源明显比中国雄厚,一所明治大学围棋系每年即可培养出众多围棋美女。每年韩国围棋“笑笑会”合宿训练,女棋手多得可以举行长短跑接力赛。倘若韩国没有女子国手、女子名人、女子棋圣等棋战,女棋手资源也断然不会如此丰厚。
中国棋界短期内增加数项女子棋战不太现实,最为现实的是在围甲联赛中增设一台女棋手,目前围甲比赛4对4,增设一台女棋手完全可行。刚刚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智力精英运动会团体赛即为男女4+1的模式,效果颇佳,既避免了平分的可能,又增设了亮点。倘若黑嘉嘉、朴志恩、於之莹等女棋手出现在围甲联赛中,本身也是一大亮点,于围甲联赛、于围甲队赞助商都是一种有力宣传。
围甲各队财力上也已具备增设女棋手台次的实力,如今韩国外援每盘胜局至少也在5万元以上,贵州百灵给予超级外援李世石的每盘胜局报酬甚至高达10万元,一盘棋的价钱即够女棋手一年报酬,对于绝大多数围甲队来说完全能够承受。何况类似贵州百灵等围甲队,数年前已着力培养女棋手,麾下已有李赫三段、陈一鸣初段等得力棋手。
如果顾忌有实力的女棋手人数不足,可以先实行类似女棋手对局成绩不计场分、只计局分等过度方式。一两年过渡期后,即可在围甲联赛中推行智英会团体赛4+1模式。可以说,现在在围甲中增设女棋手一事缺乏的不是财力、人力,而是眼光和勇气。
只有解决了女棋手的前途问题,於之莹们才有望大量涌现。女棋手对于围棋绝非陪衬,一项半边天缺失的艺术或竞技,还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