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四年前,命运把我和西藏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前我从没有想到自己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在雪域高原工作生活。当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高原纯美的风景和生活在这里淳朴的人们深深地打动着我 , 心中渐渐燃起一种激情和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要用镜头捕捉、记录这里遇到的一切美丽画面和感人瞬间。
在三年的时间里,每一个周末,每一次假期, 甚至每一次出差,我都会背起相机,走向野外,走向人群,内心仿佛能听到雪域高原在呼唤。三年行摄西藏,一生沐泽心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三年也许只是一个短暂的驻足,时间会模糊淡化它留下的痕迹。然而,西藏,这支神奇的画笔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永远无法抹去。
回到内地,每当心静下来的时候,一首首悠扬的天籁之音会在耳边响起,一幅幅蓝天、白云、雪山交织而成的画卷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张张笃定虔诚淳朴的面孔会在灵魂中游动,西藏的印记,像一坛陈酿,历久弥香。
我认为,可以用“美”概括对西藏的感受,却没有语言可以概括西藏的“美”。当你站在雪域高原的那片土地上, 你会明白,任何语言形容西藏都显得乏力,没有词汇可以形容站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的感觉。西藏的美处处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因为我们不仅用眼睛欣赏西藏,更是在与西藏进行心灵的对话。
当翻看用镜头捕捉的雪域高原上的风景、人物和场景时, 我的心情不能平静。西藏实在有太多的感动和震撼需要我 们去发现、感受和分享。于是,我决定把拍摄的图片编辑 成书,并为图片配以文字介绍,期望通过书籍让更多的朋 友认识西藏、感悟西藏。
【西藏的人美】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像那里的风景一样是纯色的,他们的品格犹如雪山的雪,天空的云,洁白无瑕。他们自然流露出来的本性之美,就像无瑕的碧玉,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纯净。他们黑红色的脸庞上永远洋溢着淳朴憨厚的笑容。在雪域高原,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扎西德勒”, 翻译成汉语意思是“吉祥如意”,这是藏族人在节日喜庆、 朋友分别,甚至陌生人路过打招呼时经常会送给对方的祝福。有些藏族同胞在公交车到站下车的时候,都不忘回过头笑着对大家说声“扎西德勒”。
热情好客是藏族人的共性。无论是在雪域圣城拉萨,还是在广袤的那曲草原,或是在大山深处的村落,倒上一杯酥油茶,端上一盘手抓牛肉,是藏族朋友招待客人最常见不过的事情。令很多人诧异的是,一些善良的藏民会拿出 家里珍藏的酥油、青稞酒等平时自己都不舍得享用的食物 招待路过的陌生人。宗教信仰使藏族人淡化了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他们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更在意精神上的满足 和心灵的净化。
乐观旷达是藏族人可贵的品质。有人说,西藏的人们最 幸福。的确,他们生活在艰苦的高原环境下,没有太多的 物质享受,但是,在他们看来,幸福与这些无关。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中,“不在乎”是比“看得开”更高的境界。 他们没有攀比,没有浮躁,不为未来不可预期的事情费脑 伤神,也不为如何超过别人而煞费苦心,他们尽情享受当 下的生活。在全国最幸福的城市评比中,拉萨连续三年位居前三,奥秘就在这里。
能歌善舞是藏族人民最炫的本领。
西藏有这样一句话“藏 族人能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能跳舞”,其实毫不夸 张。
到了雪域高原,歌舞不再是特殊人群炫技的资本,只是 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逢年过节、喜庆活动,甚至朋友 小聚,围成一圈相互对歌,或者欢快地跳起锅庄等民族舞蹈, 都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西藏最流行的舞蹈 是锅庄舞,大家围成一圈自由而有节凑地摇摆,没有固定的 人数,任何人只要想跳就可以加入进去,哪怕是不懂舞蹈的 人。这种不拘于形式的舞蹈,体现出藏族人自由洒脱的性格, 他们在自我释放中尽情享受美好时光。
【西藏的风景美】
西藏以平均 4000 米以上的海拔被称为“世界屋脊”, 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西藏的“极”在于它的高度, 7000 米以上的高峰就有 50 多座,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等像一条条巨龙撑起了这个“世界 屋脊”。
西藏的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美妙奇幻的风 景。美妙奇幻的风景不是江南的锦绣娇艳,也不是两极的 空旷苍凉,而是由几种简单的色调搭配而成的纯美风光—— 或空旷的纯,或洁净的纯,或单一色彩的纯。正是这种纯, 使西藏的风景与众不同,能在瞬间撼动人的心魄。
人们常说, 西藏的风景不在景点,而是在路上,踏足过这片神圣土地的游人们最能体会这句话。湛蓝如宝石的天空,洁白如雪 花的云朵,连绵起伏、漫无边际的山峰,组成浑然一体的 巨幅画卷,这种美甚至会让人缺乏真实感,疑为置身仙境, 让我们不禁惊呼“西藏不愧为人间天堂”。
广袤的雪域高原是高山峻峰和河川碧湖的家园。站在雪域高原任何一个角落,总有连绵起伏的山峰阻隔你的视线。
在群山环抱之中,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犹如擎天巨柱屹立在西藏南部;西藏东部的南迦巴瓦峰像一根长矛,直插 云霄,凌然于群峰之上;冈仁波齐峰,宏伟雄壮,气势非凡。 峻峰山顶白雪皑皑、云雾缭绕,就像会生烟的白色玉柱,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绚丽夺目,成为雪域高原最靓 丽的一道风景线。湖泊展现出与巍峨的雪山不一样的韵味, 雪域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 1500 多处,这些湖泊犹如 一个个蓝色的精灵点缀着雪域高原。
纳木错、玛旁雍错、 羊卓雍错、巴松错等诸多圣洁的湖泊,湖水清澈,万顷碧 波,深蓝、浅蓝、灰蓝、浅绿、深绿等极其丰富的色彩变幻, 让心中泛起美的涟漪。
雪域高原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色彩。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 藏布大峡谷创造了世界上最瑰丽的景观、最丰富的物种资 源、最不可思议的地质现象、最神秘莫测的自然奇迹。最深处 6009 米的巨大落差,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走进谷底。滔滔江水骤然转弯的壮丽画面和鸟语花香的秀 美风景也令无数人陶醉痴迷。同时,吉隆沟、勒布沟、扎 日沟等藏在连绵雪山深处的风景,虽不广为人所知,却是一处处人间秘境。
在雪山的包围下,沟底繁花似锦、郁郁 葱葱,山顶山脚风景迥然不同,让人真正体验到何为“一 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西藏连绵起伏的山峰阻隔了人们的寻美之路。但是我坚 信在某些山峰的脚下,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美丽地方在召唤我们前进。
【西藏的文化美】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环境与时俱进、各族文化交 流融合的今天,如果要对各民族保持传统文化状况进行排 行,西藏民族文化定会稳居前列。
站在布达拉宫之顶或者与之对面的药王山上,俯瞰拉萨城全景,你会发现,以大 昭寺为中心的老城区房屋建筑依然保持着一千年前的建筑 风格,周围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穿着民族服饰的人 们沿着八廓街围绕着大昭寺转经朝佛祈祷。西藏有一个鲜 明的特色,就是城镇和乡村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城镇建 筑多为现代化的楼房,而乡村建筑呈现出清一色的藏族民 居的传统样式。西藏民族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接近 完美的继承,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十分罕见,堪称奇迹。
由闭塞的地理条件和封闭的人文环境而产生的独特的 西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集 藏文学、壁画、歌舞、藏戏、藏医等内容为一体的藏文化 体系。而宗教文化在藏文化体系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而言,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 大约在 1300 年前,藏王松赞干布为抑制当时贵族势力,实 现权力集中,采取了抑苯崇佛的政策,从而为佛教在西藏 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后来,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 带来了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更为藏传佛教发展注入了生 机。
现如今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是信教群 众心目中最神圣的朝拜圣迹。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藏文 化的全面发展,戏剧、舞蹈、壁画等诸多艺术形式发源于 宗教、服务于宗教、兴盛于宗教,而最后延伸到人们生活 领域,成为西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宗教文化仍然 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雪域高原人们的思想在西藏广袤的土地上,120 多万平方公里却仅仅生活着 280 多万人。地广人稀造成村落分布极为分散,特别是在 牧区,眼界范围内常常只坐落一户人家,甚至没有一户人家。
在这种交流困难的背景下,藏语和藏文被创造且在整个藏 区得到广泛应用,不得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世世代代追求美,热爱艺术。他们把壁画、 歌舞、藏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从宗教领域发展演变为大众艺 术,创作题材扎根于生活、升华于生活,这些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成熟,发展并衍生出众多流派,其中很多艺术形式 传承发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成为研究西藏民族风俗文化的“活化石”。值得一道的是,西藏壁画艺术是中国绘画 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西藏整个区域,遍布大大小小的佛教 寺院,几乎每座寺院中都有画工精致的壁画作品。这些壁 画因为风格流派的不同,或者构图大方,疏密有致,造型 大胆奔放;或者人物刻画细腻,线条游丝勾勒、劲挺有力, 宛若飞流疾泻;或者气势磅礴,粗放遒劲,如万马奔腾, 给人以强烈地艺术感染力。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内, 壁画布满廊道,其中长达 92 米的巨幅壁画,记载了西藏的 历史,壁画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 至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直到九世达赖业绩为止,整个壁画 气势恢宏,堪称一部西藏“史记”。
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的财富,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 土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西藏文化正在改变过去封闭、 停滞的状态,面向世界的开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感谢您阅读我的西藏原创摄影散文式长微博,如果感觉不错,请您顺手推荐给更多的喜欢西藏的朋友们,让他们不仅只了解西藏旅游方面的知识,更应该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