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也曾经算是个文学女青年。可自从有了电视,我们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到现在有了网络,我只能说,信息不等于知识啊。
做一个有内容的人,靠网络,那就完了。
整理我的豆瓣的时候,感慨万千。有些爱过的书,都是借别人的读;如今想要自己收藏,一是陋室没有它们的位置,二是出版社也不出以前那些美丽简单的版本了,都是字体越大越好、留白越多越好。
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家里也不算多小康,买书是个奢侈的行为,我也没有那个瘾。所幸家人有藏书较多的,自己也有一些图书馆卡,那时甚至还有租书的铺子。印象比较深的几次借书:中学里放一个三天的国庆假,租了莫言的《丰乳肥臀》,结果一点也没出门、差点不食不寝才啃完,所幸那是一本值得啃的好书。Frances买了王安忆作品集,还是书商到我们学校来摆摊的,打折,我也买不起,借了来看,爱死了《长恨歌》。还有舅舅家里无数的金庸和卫斯理、姑姑家里全套的三毛,都看得很上瘾。在北大图书馆看完了几乎所有当代小说,以一种囫囵吞枣的悲壮姿势。
我虽然没有抄过书,但也曾经把报纸的连载剪下来自己装订。放到现在都好像天方夜谭吧,记得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个有关敦煌的小说,后来还去一个饭店看了免费的敦煌艺术展。
如今买的书少了,当红的作品我都看不懂了(简直觉得会拉低品味)。
身边虽然还有一些曾经和我一样是文学青年的朋友,但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要交流读书,也没什么机会似的。
就连我自己,也有点怕读书——因为自己是那么容易被感动,如果明明知道打开之后接下来的一两个钟头就随她笑随她哭,我是否有勇气?
其实我家蛮适合读书的,有大片窗户,也算闹中取静。
今天是个雨天,是否能安安静静读完某本好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