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2009-08-20 23:05:12)
标签:

洛阳

龙门石窟

宾阳洞

释迦牟尼坐像

阿弥陀佛

伊阙佛龛之碑

李泰

旅游

分类: 自助游-中国各地

2009年8月12日游览了洛阳龙门石窟。在奉先寺之后,这篇介绍宾阳洞,资料来自网上介绍。

宾阳洞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古山北部,开凿于始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有南、中、北三洞。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宾阳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年),共花费了24年时间。此石窟是宣帝元恪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佛像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左右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和“十神王像” 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已在1943年被盗往国外。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释迦牟尼坐像右手边立佛、菩萨像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641-650年)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

洞口两侧“龙头”柱基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基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晚期之作品。阿弥陀佛高近10米,双手平分指天、地,就是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宾阳南洞外景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隋代至唐初完成(595-618年)。正壁主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大佛,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南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隋代生动活泼,属于过渡时期的风格。洞内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阿弥陀佛右侧佛像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伊阙佛龛之碑,也叫褚遂良碑,位于位于中洞与南洞之间,通高约5.00米、宽1.90米。伊阙佛龛之碑的碑文由唐太宗四子李泰为其母后长孙皇后做功能而作,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写,共计一千八百余字。褚氏少时从虞世南学书,后又师法王羲之,颇得羲之书体的精髓。他同欧阳询、薛稷、虞世南并称为“初唐四家”。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中洞外拍的,光线处理不好,内暗外亮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南洞侧面有更多的佛龛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有的佛龛互相联通

洛阳龙门石窟之二 宾阳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