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科学院网络专家侯自强
重庆邮电大学《数字通信》张诚
一、嘉宾特写
侯自强,一个在国内外电信界响亮的名字,一位在“科技兴国”中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侯自强于1937年8月出生,上海人。195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声学和网络研究。近年来,“信产部通信科技委委员”、“CNGI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深圳科健集团董事长”,“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网通公司首席科学顾问”,“国家广电总局高级顾问”,上海、深圳等“政府信息化高级顾问”——
一道道耀眼的光环,既是他卓越才能、非凡成就的映射,也是对他专业权威、人格魅力的诠释。
1
中国近岸综合声呐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侯自强一直从事声学与信号处理研究,60年代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近岸综合声呐,积极推动在声呐中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新技术,70年代主持研制成波束形成计算机等。80年代主持研制潜艇综合声纳。以上研究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科学院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2
中国VCD, DVD, 数字电视机顶盒第一人
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期间致力于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90年代中期重返科研第一线,密切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在我国积极倡导数字技术、宽带通信技术和信息消费电子产品。1994年在中科院声学所创办数字信号处理工程中心(DSP中心),专门从事数字消费电子产品,新型网络通信设备等技术的开发,并陆续开发出VCD,
DVD, 数字电视因特网数据广播多功能机顶盒等多种产品。
3
中国网通公司第一人
1997年起侯自强在国内率先倡导以宽带IP网络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1999年2月,他代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向国务院汇报实施"中国高速互联网示范工程"的建议,这一建议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并决定成立中国网通公司进行建设和运营。
4 中国核磁共振仪第一人
侯自强既是科学家又是成功的企业家,他创办的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深交所上市的第一家高科技企业也是中科院的第一家上市高科技公司。科健公司在80年代打破禁运开发生产出康发集成电路设计工作站装备国内设计部门,并在医疗设备方面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核磁共振仪。
5
中国自有品牌手机第一人
1998年侯自强抓住机会决定中国科健公司生产移动电话手机,1999年科健手机在国内率先以自有品牌进入市场取得成功,成为国内主要手机生产厂商。
太多的第一,让人不禁为这颗科学殿堂的璀璨之星而肃然起敬。
近年来侯自强从事网络通信发展战略研究,发表系列论文,提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带IP城域网、以太网接入网、新3G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及网络新媒体,推动了我国宽带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主要专著:《声呐信号处理--原理和设备》,《医学诊断数字影象技术》,《宽带IP技术进展》,《网络技术——宽带网·信息安全》。
二、嘉宾语录
1
移动通信走向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只有采用包月制开放接入公共互联网才能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才能给3G数据业务,宽带无线接入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2
中国电信和网通拿到全业务牌照,如果以话音业务为主与中国移动竞争,不但不能成功,还会陷入债务深渊,只有使用颠覆性技术,采用颠覆性运营模式来发展新媒体等新型数据业务,才能抢占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第一,跳过R4,直接采用HSPA。以数据业务为主,采用扁平网络结构,基站直接通过城域以太网连接互联网。第二,采用包月制(免漫游费)发展移动宽带无线接入公共互联网,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开放移动互联网电话、互联网电视、视频共享和各种Web2.0等新业务。
3
中移动要制定一个令人心动的价格,如50-100元包月不封顶。当移动互联网成为时尚,“TD”成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首选时,将迎来“TD”大发展的时代。
降低手机成本是推广“TD”的关键问题,最好能够降低到1000元以下。采用联发科的芯片生产预置“应用门户”客户端软件的手机,可将成本降低到“山寨机”水平,且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变换机型满足用户追求时尚的需求。
“TD”手机数量少,要求各种应用网站的客户端软件支持“TD”手机是不可能的。解决的方法是中国移动通过合作或自建“应用门户”网站,用户只需要安装“应用门户”的客户端软件就可以通过“应用门户”的代理,一键接入各种应用。
4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融合,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真正的联动融合,是在一个媒介集团下统一策划、监管、制作、分发内容,按这个业务流程分工,而不是按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态去分工。
5正在兴起的高清平板电视将发展成为互联网电视,而手机将发展成为互联网手机。
三、嘉宾专访
《数字通信》:互联网商业化以来,特别是3G技术的推动,媒体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并与其强大的生命力向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发出挑战。您对新媒体作何解读?
侯自强:“新媒体”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人们通常将其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传统媒体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人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收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却体现的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是内容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生产者,既有听、看的机会,而且也有说、写的条件。
《数字通信》: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侯自强:新媒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无所不在。新媒体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群建立关系。最具代表和最具影响力的是手机,手机正在演化成一个“个人媒体中心”,今天的手机既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息,又可以照相、录像、上网,还可以看电视,看电影,做人们想要做的事。随着3G技术的演进,未来的手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第二,它的出版门槛很低。传统媒体,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出版是需要电台、电视台、报社、期刊社这些专门机构来完成,个人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今天不同了,在互联网上,发一个博客是非常简单的事,通过一些软件工具,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可以以零体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在网上实现个人出版,门槛很低。
第三,它的交互特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一对多的,一档电视节目或一张报纸是单向传送给受众阅读或观看的,对受众来讲,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他只能按照媒体给定的内容和节目表来看。但是对网络新媒体而言,首先用户是可以选择内容,不受节目表限制;其次,可以双向互动,每个人都可以阅读他人的文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媒体的传播就从单向变成了双向,从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这个特性是网络新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除以上所述外,网络新媒体还拥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海量的存储信息、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个性化的服务等。此外,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的,编辑决定报道内容,记者去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一条新闻,散发给广大受众。与之相反,网络新媒体是自下而上的,如新闻组(newsgroup),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发生的事件,尽管一些报道可能是虚假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当这些“民间记者”们在涉及他们专长的领域时,其提供的信息常常比报纸更贴近事实。
互联网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正在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人民网总裁何加正指出:“网络媒体主流化的标志性转变是国家对网络媒体认可度大大提升;社会认可度大大增强;独立媒体人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以及网络媒体自身逐步成熟,责任感在逐步增强。”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舆论宣传领域已经初步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通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宣传报道、舆论引导上各有特质,在技术上如何推进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侯自强: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融合。传统媒体的舆论场有它的议程设置的功能,具有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可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教上发挥作用。新媒体的舆论场也有议程设置的能力,可以在草根表达和情绪疏导上发挥作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真正的联动融合,是在一个媒介集团下统一策划、监管、制作、分发内容,按这个业务流程分工,而不是按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态去分工。这一思想的提出对通信网络技术演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三网融合到三屏联动的演进正适应了这一需求。
三网融合,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三网融合经历了十多年的历程,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阻力和问题,但是发展的大趋势实际上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是多样性的服务,其接入可以是多样化的,不论通过电信网络或有线电视网络,有线还是无线网络都可以接入,而终端的融合将使得接入更加便捷。
三屏联动,即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的联动。此前互联网终端主要是计算机,近年来,特别是3G的推出,电视机和手机成为互联网终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三屏的发展,业界有人提出“三屏合一”,有人提出“三屏融合”,我认为“三屏联动”更好。这三个屏一个是在你的书房里,一个在客厅里,另外一个是在你的口袋里,它们尺寸大小不同,适应的人群不同,应用的场景不同,三屏联动更符合现实需要和客观发展要求。
只有真正实现了三网和三屏的融合联动,才能保证一个团队统一策划、制作、监管和分发这三个屏的内容,既制作电视广播媒体,又制作互联网交互新媒体和手机媒体内容。这里强调的是融合联动,不存在替代合一的问题。
《数字通信》:作为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电视机和手机,它们的发展趋势您怎么看?
侯自强:互联网可以以广播、点播、下载等多种方式分发视频内容,既可以是专业制作的内容也可以是用户自制的内容(UGC),它正在成为频道广播以外另外一个传播媒体。
网络电视的出现有利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融合,它的兴起正在改变电视的播出模式,从线性走向非线性。由于互联网跨越国界的通达性克服了传统电视作为本地媒体的局限性,可以实现全球的播出。
目前正在兴起的高清平板电视将发展成为互联网电视,而手机将发展成为互联网手机。
《数字通信》:手机、电视机成为真正意义下的互联网新媒体终端,还存在哪些技术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
侯自强:通过电视机让互联网走进客厅,需要符合客厅使用的娱乐要求,如大屏幕、远距离观看、多人同时观看等特点,因此需要按照电视观看和操控的用户体验来为互联网新媒体提供一个直观、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的界面,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的业务呈现在客厅电视的环境里。
手机屏很小、电视屏很大,但是他们作为互联网终端遇到的问题是类似的。一是要求直观简单的界面操作,排斥WWW网页面和键盘操作;二是处理能力不强,拒绝复杂的计算。手机由于屏幕小、计算能力弱,一般只能访问浏览两万多个WAP网站,而近三百万个互联网上的WWW网站则不能访问,大大限制了应用。虽然iphone等高档智能手机支持HTTP协议可以访问WWW网站,但由于屏幕小,需采用滑窗方式选择收看使用不便。“门户加客户端”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门户网站”具有导航、协议和格式转换能力,只要下载安装客户端软件,通过手机不仅可以浏览WAP网站,还可以登陆访问WWW网站,并可以支持各种Web2.0应用,基本克服了此前手机上网的主要问题。UCWEB是我国最成功的“门户网站”,通过安装激活客户端“UCWEB浏览器”,可以方便流畅地查看该门户网站,目前用户已经达到7000万,其中活跃用户3000多万。UCWEB的成功引发了一场手机“浏览器”大战,3G门户、腾讯、百度和空中网纷纷加入这一竞争。互联网电视的情况和手机类似,也需要采用客户端加门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将更多的计算从终端移到网络侧。
随着用户增多,宽带视频业务增多,对“门户网站”的协议转换、格式转换和内容存储能力需求将急剧增加,传统网站将不堪重负;同时,发展网络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融合还需要面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检索、挖掘以及传输分发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云计算解决。发展云计算平台对于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联动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数字通信》:科技部与广电总局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共同推动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你对这份合作协议书的签署有何研判?
侯自强:对于互联网成为电视的主要传播媒介,网络电视台/互联网电视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业界的认识并不一致。科技部与广电总局签署这份《合作协议书》,目标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开发适合我国国情“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示范网,为最终建成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奠定基础。
这种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输分发网络的做法与我前述“互联网成为电视的主要传播媒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是媒体发展趋势”是不相一致的。
事实上,网络新媒体将运行在公共互联网上,而不会运行在运营商的专网上。电信运营商长期以来试图发展可管理的IP专网来满足数据业务的需求,为此发展了NGN/IMS平台,希望以此提供从话音业务到IPTV的各种多媒体业务,实践表明用户并不接受这种模式。在移动通信方面,早期的移动数据业务WAP网运行在专网上,如中国移动的梦网,被称为“带围墙的花园”,现在花园的围墙已开始在倒塌。因此,今天的广电要建立一个网络新媒体,如果在核心网的建设上还执着于建自己的专网,而不是在互联网中争得一席之地,那么未来网络电视的发展瓶颈将很难打破。目前云计算平台的发展对于广电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广电应该结合自己的内容优势和用户优势,在已有的全国有线网络部署基础上,联合ISP,甚至联合中国移动,建设云计算平台为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联动融合提供支撑环境。这样将形成未来互联网上的“第三极”,形成互联网“三足鼎立”的模式,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科院网络专家侯自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