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2016-10-28 19:15:44)
标签:
国学孔子论语文化历史 |
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仕,入官从职,优,不是现在通常理解的优秀,而是丰饶、余的意思,《说文解字》:“优,饶也。”由此可以看出,“优”字的本意即“丰饶、充足”。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有余力的人,就(能够更好地)去做官从政(推行大道)。”
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解释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易广。”当官以后还主动学习的,可以增长才干,有助于当好官(资其仕);学有余力去做官,是检验学习成效(验其学)。按他们的解释,学习不仅有助于成“仕”,还有助于成为一个合格的“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这个解释明显是净挑好话说,而且仅从字面来解释学习和做官的关系,有抬高孔子,拍马屁嫌疑。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也是一脉相承。
有人说,“仕”理解为“做事”或“实践”,当时子夏说的“学”与“仕”的关系,是学习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不是学习与做官的关系),“知行合一”意义上的学仕关系。尤其是,工作或者当官以后,要是不读书思想就会被束缚、僵化,甚至滋生思想毒瘤,后果很严重。这就有些曲义附会了,且不说孔子几乎没有涉及到学习与实践的话题,“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从宋儒心学一脉相承的,跟孔子关系不大,而且,孔子从来不忌讳,身先士卒的去游说,当官,不仅自己努力去做官,而且鼓励弟子们去做官。因此,仕解释为做官,更符合这段话的本意。
也有人说,这是孔子鼓吹“读书做官论”的“罪状”之一。不管怎么说,“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确实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它被历代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学至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逾的。而这又与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融为一体,逐渐地形成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进而做官,可以说是历代才子、志士仁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途。
不论子夏的本意如何,既然收录在《论语》中,就可以说深刻的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百度百科解释说,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读书学习和从政做官的微妙关系,此解甚妙。
“学而优则仕”,学有余力去做官,这句话很好理解,学有余力,上能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下能养家糊口、光耀门庭。
“仕而优则学”,做官有余力则要去学习,一直以来不太好理解,就生活常识来说,说不大通顺。就字面训诂,没有问题,如果深究,还得结合当时孔子的处境。我在这里“曲解”一下,可以理解为孔子为自己开办私学做的广告,不仅弟子们要学习,即使做官的,也要不断回炉学习,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学习什么,当然是孔子一直提倡的礼乐知识;去哪里学习,当然是孔子学院,当孔子的弟子。在这样的语境下,不仅“学而优则仕”说得通,而且上下句连起来更加符合常理。
总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说高尚一点,是孔子的一种理想,号召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其实质,是孔子办学的胃口或者野心很大,不仅青少年,还有所有优秀的公职人员,通过这样的终身教育,孔子的理想就能大道行于天下了。
——《论语·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