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2020-10-09 09:10:12)
标签:

重庆

大足石刻

旅行

摄影

阿兹猫

杂谈

分类: 阿兹猫国内行
         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到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把中国石窟艺术史推后了400多年,从此改变了中国石窟艺术‘唐盛宋衰’的说法。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代表,北山造像则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著称于世,尤其是观音造像特别精彩,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第155号孔雀明王窟

  看过宝顶山那些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石刻,我又来到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这里更安静,据说平常也如此。北山的摩崖造像有500多米长,岩高约7米,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和裸露在外的宝顶山石刻相比,这里的4600余尊造像外部都修建了遮风挡雨的建筑。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我从韦君靖碑开始游览,正是根据这块碑确定了北山石刻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 最初几窟都始于晚唐,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完成,历时250多年。目前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石刻一样,同为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更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最爱这尊水月观音造像

  下面的几组造像是游览时不可错过的珍品,无论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

No.1 观无量寿佛经变(第245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2 水月观音(第113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3 孔雀明王窟( 第155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 4 转轮经藏窟(第136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5 释迦牟尼佛龛(第10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6 千手观音龛(第9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7 毗沙门天王龛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8 泗洲大圣龛(第177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9 十三观音变相窟(第180号)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10 观自在如意轮观音窟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11 观音地藏龛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12 摩利支天女龛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13 药师净土变相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No.14 弥勒下生经变相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重庆故事(二):天下大足之石头里的传奇(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