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丛林精灵”
食人鲳和鳄鱼充斥的亚马逊河,水面不时探出粉色河豚的长喙;遮天蔽日的丛林中,三趾树懒从树叶中露出奇怪的表情;美洲貘一声不吭地从身旁走过;夜晚,食鸟蜘蛛守候在洞旁,林鴞紧张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这可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里的魔幻场景,而是我在四天三晚中的亲历。

我们在雨林中的“木棉树顶木屋度假村”(Ceiba Tops
Lodges)是个不错的居所,虽然条件比较简单,但野生动植物近在咫尺,白天夜晚都可以感受亚马逊的神奇。每天出行都要坐船,第一个出场的“亚马逊精灵”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粉红海豚(也称为“亚马逊淡水豚”The
Amazon dolphin),在地球上存在的五种淡水海豚中,这种据说是最聪明的。


在它们经常出没的水域,我们关掉马达,静静等待。阳光炙热,烤得人有些受不了,我索性披上雨衣当防晒衣。拍摄海洋动物是最困难的,因为范围太广,它们出水速度又快。粉红海豚终于出现了,但抓怕太难。终于,幸运之神降临,我清楚地拍到一张头部出水的,还有背鳍拱起的,竟真的是粉红色。



在哥伦布还未发现新大陆之前,关于粉红海豚的传说便在亚马逊河流传。这种体形最大的淡水豚,在亚马逊印第安人眼里是神话般的存在,被视为“河神”。他们相信,这些海豚拥有邪恶的神奇力量。导游告诉我,年青女孩子是不可以在河里游泳的,因为粉红海豚会让她们怀孕。还有的说粉海豚会在夜里变成英俊的男子诱惑岸上的女孩。


这的确是一种外貌很漂亮的海豚,但体表颜色并不限于粉红色一种,还可以是灰色、蓝灰或者乳白色。海豚的好奇心很强,有几次围着我们的小船游弋,与我见过的任何海豚都不同,它们长着肉质球状的前额,喙部尖而长,适合在枝蔓缠绕的雨林捕猎鱼儿,或者啄食河泥中的甲壳类动物。眼睛很小,因为可利用回声,精确定位淤泥里的猎物。说它们借助古老魔法,蛊惑人心,或许还真是这幅奇特的外貌所致吧。

度假村里每天都有头体型大如牛的动物来“串门”,这是一头五岁左右的雌性南美貘(Lowland
tapir)—南美洲最大的野生陆地动物,以水生植物,各种嫩枝、嫩叶和果实为食。它看起来性格很温顺,喜欢在房前屋后找掉落在地上的果子,度假村里的芒果树和香蕉树,估计是吸引它过来的主要原因。这头雌貘独来独往,有时会跟着我们在森林里徒步,长鼻子很灵巧,据说它之前有个同伴,不幸被附近的印第安部落猎杀了,希望它的运气能好点吧。


亚马逊的“明星动物”还很多,比如树懒,无论英文的sloth还是西班牙语perezoso,都是“懒惰”的意思,似乎摆脱不了这种印象了。树懒科包括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两个属,这里的是前者。通过我的观察,“懒”不过是因为它们走得慢,喜欢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动而已。说起来它的爪子还挺锋利,当我抱着它时,明显感到很有力量。


然而,有时“懒惰”比“敏捷”更能保命,在树懒生活的中南美是森林冠层里,当遇到美洲狮这样的强敌时,猴子四处奔逃,而树懒只不过缓慢地闭上了眼睛,一动不动。比起四处逃跑寻找掩体,树懒选择了更加令人叹服的策略:隐形。树懒的皮毛很密,摸起来非常干燥,有点像草,每一根毛发都差不多对半折叠,这种毛发结构的唯一好处就是藻类可以生长。它可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披着一身绿色的苔藓,犹如“隐身人”。


树懒最好的食物是低热量的树叶,只是吃上一点要用好几个小时来消化。就是这点少量的食物却要在树懒的肠道里面经历一段难以置信的曲折历程。食物从进入树懒嘴里算起,要经过50天才能到达肛门,这速度也是创纪录了。眼前这只树懒从树上下到地面上,然后抱着树干开始“方便”。其实这么做的风险极大,地面有它们的天敌,幸好,树懒一周才排便一次。


为了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度假村附近有处“小动物园”,虽然少了野外探险的乐趣,但至少可以近距离接触它们。蜘蛛猴(Spider
Monkey)、松鼠猴(Squirrel Monkey)、绒毛猴(woolly
monkey),这个保护中心的猴子都不怕人,最调皮的是一头南美浣熊(Coati),一不留神就爬到你身上。




我最感兴趣的是夜间的Safari,跟随自然向导,我们打着手电进入密林。那些夜间捕食者开始活跃起来,雨林蛙、食鸟蛛,林鴞,都伺机而动。池塘深处,黑暗中闪烁的亮晶晶的光点,则是鳄鱼的眼睛,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




探索热带雨林这个“自然课堂”令我欲罢不能,除了动物,雨林里的植物很特别,从睡莲(Water
lilies)到不知名的兰花,那些奇特生物展现出的人意料的美,都叫我心醉神迷。




亚马逊组图






欢迎订阅猫猫的公众微信:猫眼看世界
微信号:ChentingPhot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