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夫:一座城市的记忆
—
波兰印象(一)
克拉克夫(Cracow),像一个贵族淑媛,自中世纪起便端坐在维斯瓦河畔,沉默不语,偶尔掸落些金色绸缎裙裾上的尘墟,跟着,便是一声叹息…

(老城保存完好,这里曾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
克拉克夫,从哪里拉开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呢?从地下吧!


老城中央广场(Rynek
Glowny),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之一。“我们现在站的地面其实下面已经垫高了好几米,猜猜为什么?”向导出了个难题,答案出乎意料,竟然是“垃圾”,古人无法处理的垃圾,便采用了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地掩埋,于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竟然使得街面比原先高出了四五米。如此漂亮的广场下面是个大垃圾堆,带着好奇,我们专门去了一家建在“地下”的酒吧,因为那里还保留着从前街道的部分。卡座上的年轻恋人与沧桑历史交错并存的淡定,那一瞬间,定格在相机里,也留在记忆中。

(曾经的城市街道如今已经被淹没在地下)


(老城地下,残存的部分空间改成了酒吧餐厅)
1257年就有了的中心市场(Cloth Hall
Market),目前的主体建筑是建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的织物会馆(Sukiennice),曾是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现在一层被各种纪念品商店占据,而久负盛名的波兰国立博物馆,居然就在人潮涌动的手工艺品市场上方。达•芬奇名作《抱貂的女子》,肖邦弹奏过的钢琴,王室用过的桌椅餐具,贵族遗留的锦袍缎带,就这样和老城永远留在了一起。文学是波兰人的骄傲,克拉克夫人常说他们“生活和呼吸的都是文学。”
波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的塑像,克拉科夫中央广场中央也有一座,被尊为民族英雄。





想了解更多老城的秘密,这里有一家现代感十足的城市博物馆Muzeum pod
Rynkiem,位于中央市场的地下。展厅里运用声光图片实物等手段,从各个角度展示了13世纪以来,这个商业重镇的变迁。翻看这座城市的历史,真让人大吃一惊。如果要在地图上用一个最小的圆把整个欧洲圈起来,克拉科夫正巧处在圆心。虽然在波兰版图上这里已近边境,却是这个国度的心脏。在中世纪,已经成为欧洲发达的贸易中心和商业城市,各类分工专业的作坊就是最好的例子,所幸二战中没有遭到华沙那样毁灭性的破坏。






从地下博物馆出来,耳边响起一阵号角声,抬头望去,是从对面的圣玛丽大教堂(St.Mary
Church)钟楼上传来的。每到整点,一扇小窗悄然打开,小号手开始吹号报时,然而,奇怪的是,演奏会突然嘎然“休止”。原来这背后还有着一段故事,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一直打到克拉科夫王宫城堡下。一位孤独的守夜人及时吹响长号报警,却被蒙古骑兵射中阵亡。于是为了纪念他,教堂也以当年的号角声来报时,哀怨的曲调会在中途中断,仿佛过去并没有走远,这样的故事是波兰许许多多悲情历史中的一段,在克拉克夫,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被遗忘的。


欧洲,教堂总是占据着城市的心脏之地,圣玛丽教堂便是克拉科夫的中心所在。最初为罗马式教堂,1241年蒙古人入侵时,整座教堂建筑被破坏。第二座教堂始建于1288年,由于资金问题,教堂的修建延续了100多年,终于在1397年建成。据说这是除了科隆大教堂以外中北欧地区最宏伟的教堂,堪称波兰哥特建筑的典范,一高一矮两座的尖顶(分别为81米和69米)是它独特的标志,讲述着兄弟俩因建塔楼进度不同而妒杀其中之一的传说。塔尖上的金冠是1478年完成,1666年加上去的,代表当时波兰女王玛丽亚的王权。

走进圣玛丽大教堂里,穹顶上的“漫天星辰”十分迷人,海蓝色的图案典雅美丽,内部装饰糅合了哥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各种艺术品不枉费花一个世纪打造出来,最珍贵的当属1477年雕刻家法伊特•施托斯用菩提木雕琢出的木质祭坛,精美无比。




又下起了小雨,穿过旧城最大的弗洛瑞安城门,踩在古老鹅卵石老街上,心生清澄与宁静。百年来仍在经营的餐厅、咖啡馆儿、工艺品铺子,每一样都是奇迹,慢慢走,慢慢看,用心去品味。只是思绪随时会被从中世纪奔腾而来的马车打断,在马车呼啸而过的风起时,我灵机一动,将相机调整成了黑白模式,顿时穿越回到上个世纪初。







老城中,这里的一砖一木都有故事。街角,一座雕塑安静地矗立在林荫下,这就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一旁是他的母校—雅盖隆大学。文艺复兴时期,作为欧洲东部最繁荣、强大的国家,波兰能够从立陶宛和俄罗斯那里接触到蒙古和中原文化的先进知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欧洲最先进国家的美誉。而克拉科夫则是欧洲文化和科学的中心,雅盖隆大学前身为克拉科夫学院,创建于1364年,1400年正式改制为大学,为波兰第一所大学。不仅是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的母校,也走出了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这样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雅盖隆大学各学院分散坐落于市区,我们来到Collegium
Maius—全波兰最古老的学院,现已成为博物馆。里面空无一人,独自坐在台阶上,思绪回到五百年前,未满20岁的哥白尼或许常半夜从这儿爬到屋顶上,仰望星星吧。






晴或雨,都是一番风情。第二天又来到老城,难得遇到放晴日子,加上周末,Rynek
Glowny广场上人特别多,街头艺人也纷纷出动,占据有利位置。游客,小贩,新架起的市集摊铺,拍婚纱的新人,好不热闹。突然,广场一隅传来吉他声,热情奔放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我。欢快的节奏,动人的旋律,让我暂时忘记了这座城市的悲伤,看着街角有着灿烂笑容的波兰小伙子娴熟地弹奏着,第一次被街头艺人深深吸引,上前买了一张他的CD。
从伟大的科学家,诗人,到街头艺人,一座在千百年间依然能够保持传统和优雅的城市,不正是因为有这些乐观而有才华的人民吗?





克拉克夫街头随拍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欢迎订阅猫猫的公众微信:猫眼看世界
微信号:ChentingPho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兰印象
克拉克夫“古城追梦” 老皇宫遇主教加冕典礼 实拍“花花教堂”

历史不能忘记—“隔都”
“童话木屋世界”
世界奇迹之“地下盐城”

华沙:美人鱼之城 “音乐诗人”肖邦博物馆
舌尖上的波兰

奥斯维辛集中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