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民居
徽州民居,耕读传家的精神永久地留在百年老屋里,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宅里的木雕,更是将儒雅的书生之气与堂皇富丽的徽派建筑装饰奇妙融合,“儒商”果然名不虚传!

李坑,脚下的青石板泛着幽幽的光亮,我走进这个黑白相间,朴素淡雅的世界。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山墙上嵌有高低有序的洞窗,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保持完好的木雕)

(被削去面部的木雕)
抬头看着门廊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幸运的是木雕面部还保留着,没有在文革中被削去,全亏了当地人用黄泥涂在上面。而其它的木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残缺的面部让人心痛,一个时代的悲剧毁掉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古民居建筑处处透着“诚信义仁”的儒家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徽商理念)

婺源建县于唐代,史属徽州辖区,这里的徽派民居亦儒亦商,非常有特色,古建中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本是徽州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婺源更有着充分的展示:古民居、官邸、古祠堂中的门楼、梁坊、斗拱、驼峰、雀替、窗棂、隔扇、柱础、漏窗等多有精美雕刻,犹以木雕为贵。据说婺源民间艺人的雕刻技法独特,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流派。明代嘉靖年间,艺人们足迹广,技艺精,很多人子守父业,累世以此维生。也就有了“时人有刻,必求婺工”之说。


我注意到每个民居在祖屋马头墙与屋檐的交接处,露出一个长方形的空白天际,这是徽派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格式—天井,像思溪的民居建筑屋里都有天井,天井正下方是一个巨大的陶瓮,接住了雨水,也接住了财气,原来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商业文化在天井建筑中得到完美体现。


推开那扇雕满百年故事的门,扑面而来的一股阴气让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老屋内部的繁复精致与外部简洁纯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厅堂的陈设,太师壁上悬匾额,下挂中堂画卷,两边则为楹联,案桌上摆放着长鸣钟、花瓶、玻璃镜,这叫“东瓶西镜”,谐音“东平西静”,是对经商主人的美好祝愿。我知道这样的古民居在设计上一定有很多讲究,可惜行程匆匆,无法一一了解,只好走马观花地拍了些精美的内饰。


思溪,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一个以明清古建筑著称的村落,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136幢“清代商宅群”,于是也便有了“北有乔家大院,南有思溪延村”一说。当时,婺源属徽洲管辖,作为古徽商队伍中一支劲旅的婺源人(主要是茶商和木商),纷纷把当地盛产的茶叶和木材运销到外地经营。他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把白花花的银子寄回故里买田造屋、兴建书院、盖起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光宗耀祖。

(蝙蝠即“福”谐音,意喻长寿吉祥)

徽派建筑在内装修上讲究工笔画的精雕细琢,这些美轮美奂的砖雕木刻将一代儒商贾好儒的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遗留的商宅大门不惜用圆雕、透雕、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装饰门罩,从整体上呈现一个“商”字,明代的拙朴大方,清代的则雅致细腻。无处不渗透着儒商“诚、信、义、仁”的文化精髓和儒商读书穷理的治学思维。比如思溪百寿花厅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不仅将徽派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更是儒商思想的升华与提炼。




而汪口的俞氏宗祠更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


悠远流长华夏文化里,好多存于骨子里的东西意味深长。时光流逝,当年徽商为之苦心经营的粉墨大宅,却成了如今子孙后代维持生计所依赖的饭碗,曾经以“村中一半从商一半为官”烜赫一时的婺源已挤满如织的游人,不知在那些左设花瓶右摆镜子取“平静”谐音之意供奉的祖先牌坊面前,故人该如何扼腕汗颜呢!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