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现实主义”
—“坚果壳”中的挪威之旅系列(九)
当我凝视着眼前的《呐喊》,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那种惊人表现力量,完全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不禁潸然醒悟:艺术只从人的内心产生。

喜爱艺术的猫猫这一次探访的对象是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代表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不过要走进蒙克的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那些触动人心灵的作品,让人倍感生命的沉重和压抑。


猫猫分别在卑尔根和奥斯陆的四座美术馆里见到了他的作品,蒙克是个高产的画家,他的作品大部分都留在了祖国,他向奥斯陆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后被不同城市的博物馆收藏。要了解蒙克作品的内涵,一定要先了解他的身世,这是我在挪威的向导,中挪文化交流处的刘主任的建议。于是在她的先生,一位和蔼可亲的挪威资深媒体人的推荐下,猫猫在蒙克美术馆买了一本关于画家生平的书。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南部的小城列亭(Loten),父亲克里斯提安•蒙克(christian
Munch)是军医,母亲名叫罗露丝•卡洛琳。蒙克家中有五个孩子,他排行第二,父亲出身名门,家族成员中主教、诗人、史学家、画家等人才辈出;而母亲的娘家经营农业及航运业。蒙克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居首都克里斯提安尼亚(Christiania,1925年改名奥斯陆Oslo)。父亲后来担任贫民区的医生,虽然出身名门,但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他常替穷人免费医疗,家庭经济也因此常发生困窘。不仅如此,蒙克家人也为病魔所苦。蒙克5岁时母亲罗露丝患结核病去世,年仅三十三岁;从那时起,父亲的的异常行为突然明显起来,14岁时年姐姐苏菲也因感染相同的病而死去,弟弟亦早逝,妹妹患精神分裂症住院。蒙克本人也有支气管炎和关节炎,疾病缠身,备受折磨,使他经常面对死亡的威胁。

如此多灾多难的经历对蒙克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曾说:“疾病,疯狂和死亡,是我出生之时站在摇篮周围的黑色天使。从那时起,他们便缠住了我一生。”由于对死亡发疯般的感到不安,使蒙克发出了对人生命运无奈的呐喊。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蒙克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关闭,但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许多人了解蒙克都是从那幅代表作《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开始的,这件作品也是艺术史上里程碑之一,被认为是表现人类苦闷抑郁的偶像作品,其艺术成就可与蒙娜丽莎相媲美。没有想到猫猫第一次亲眼见到这幅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不是在奥斯陆的蒙克美术馆,而是在奥斯陆国立艺术画廊,原来蒙克创作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美术馆收藏了其中两个,另外两个版本分别由私人收藏家和挪威国立艺术画廊收藏。

蒙克是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就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关于这幅作品,蒙克是这样描述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于是画下了这幅画,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作品中的人物是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中扭曲的线条、奇特造型、动荡线条、燃烧的血红色彩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无一不表现出他的恐惧情感,都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而另一幅代表作《玛多娜》是蒙克心中的圣母玛利亚:像普通女子一样,染上了一个时代的心灵的疾病,这就是焦虑,忧郁和古老的法则在新的视野中幻灭。她处在梦游和现实的两难境地,无法摆脱两者的纠缠——蒙克创造了这种语境,便想到了死的另外一种境界。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焦虑的困惑,而死亡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弱者对世间一切的回避,它恰恰又在最后说明了生命本身的焦虑。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百年前的作品,猫猫内心却产生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原来人性并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改变,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不也是同样会让人产生焦虑的吗?当今这个世界,物质的丰富却造成人内心的空虚,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们内心的烦恼、孤寂未必比十九世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改善多少。




蒙克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绝望》(1893-94年)、《吸血鬼》(1893-94年)、《焦躁》(1894年)、《灰烬》(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一幅画都极端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所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

作于1900年的油画《生命之舞》,以舞蹈的瞬息来表达生活哲理。画面中人物和环境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画面左边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小花,象征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身着黑色长裙的中年妇女,正陷入悲哀与失落之中。背景中还有不同的舞者被欲望所驱使,依然疯狂和激动。画家以不同心态的人物,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欲望、成功与绝望的三个生命环节,以揭示生命的过程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蒙克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某种不确定的内心痛苦和抑郁情调绘画的研究。

看完蒙克的作品,似乎对人性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画家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将人生悲观和消极的因素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彻底和淋漓尽致,看后多少感觉到心理上的压抑和阴郁,那些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用色彩、线条与形式呈现自己生、死、爱、苦的“心灵地狱”,是他生活的时代所造成的,但是他把人们心底里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都揭示在了绘画中,谱写了一曲“心灵的现实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果壳”中的挪威之旅系列

卑尔根的木屋传奇 亦幻亦美的峡湾秋色
北欧童话村庄
北欧最精彩的火车之旅
奇趣可爱的山妖 "北欧肖邦"格里格
世界最大的裸体雕塑公园 易卜生故居 震撼心灵的“呐喊”
挪威市政厅 在挪威赶“海鲜集”
挪威趣味厕所标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