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贝鲁特
 
   行走在这座夜色下的城市,经常会有种错觉,刚路过一座奥斯曼帝国的清真寺,转眼就看到别致的天主教堂顶上的十字架熠熠生辉,战后重建的市中心广场的钟楼面前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浴室废墟,露天吧座除了可以抽到中东水烟,还有美国的星吧克和哈根达斯,而霓虹灯下的百货公司和任何一个欧洲大城市没有两样,于是,
一场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甚至还包括战争的废墟与现时的繁华的故事,就这样纵横交错地上演在了贝鲁特。
 

 
  
初到贝鲁特时已经入夜了,这个城市留给猫猫的第一印象就是满街的灯光:车灯(贝鲁特每三个人拥有一辆汽车),各种名牌汽车在大街上风驰电掣;广告牌霓虹灯,巨幅的名牌广告,有些甚至十分性感挑逗;还有各种建筑的照明灯,装饰灯,夜色下的城市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一时难以分清自己身处何地。以后的每一天都是在傍晚时分甚至夜幕降临时回到这里,以至于现在一回想起贝鲁特,眼前便满是星星点点的灯光。
 

 
  
夜幕苍穹下最要耀眼的还要算Mosque Muhammad Al
Amine(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了,穹顶犹如巨大的蓝宝石,四座铅笔形的宣礼塔守卫着穹顶,直刺云霄,
每当路过它时,猫猫都能感觉到一种神秘的气息,终于在一次晚餐后,猫猫提议去那里转转。之所以看着觉得眼熟,因为它酷似一年前猫猫在伊斯坦布尔见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都属于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每当夜晚,橙黄色的宣礼塔灯光映衬着靛蓝色的圆顶,四根尖尖的高塔向上苍祷告般地仰望星光闪烁的夜空,美轮美奂。这是由已故的前总理哈里里独资修建的,可惜他遇刺时尚未完工,于是人们便将哈里里的陵墓安放在了清真寺一侧以示纪念。
 

 (战后重建的贝鲁特标志性建筑—钟楼)
 

 

 (古罗马浴室废墟)
 
  
游走在downtown,最为奇特的莫过于在重建的市中心看到露天博物馆一般的千年古罗马浴室,就在市政府的旁边,从仅存的地基也可看出当年浴室的壮观程度,出土在此处形成巨大的时代反差。据黎巴嫩的史书记载,贝鲁特有近5000年的历史,早在腓尼基人发明楔形文字的时侯,它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刻有这种古老文字的石碑上了。公元前一世纪,贝鲁特由罗马殖民者统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里被阿拉伯穆斯林所统治。从
12世纪开始,它先后被十字军、马穆鲁克王朝、土耳其奥斯曼王朝所占领。一战后,贝鲁特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直到
1943年黎巴嫩宣布独立。
 

 
  

 
   复杂的历史背景使贝鲁特拥有了多面的文化特质,正如猫猫开篇提到的,这种特质充分地体现在它的城市风貌上:市区里既有像欧美大城市一样的宽阔公路,又有阿拉伯风格的狭长小道;既有高耸的摩天大楼,又有古朴的阿拉伯民居;既有基督教的教堂,又有伊斯兰教清真寺。每天,教堂钟声与宣礼塔的祈祷声交替回荡在贝鲁特的上空,不同的文明就是这样共处,看多了,也就变成了一种和谐。不过现代文明中对它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法国和美国的文化。
 

 
  
看着黎巴嫩人悠闲地品着咖啡,抽着水烟,完全不像外界想象得那样生活在战争和恐怖活动的阴影下,他们的日常生活显得平和而又安宁,虽然街上有不少持枪巡逻的士兵,但也都一副轻松自在的表情,和他们合影也没关系,孩子们更是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据说贝鲁特按教派划分为东区和西区,穆斯林一方住在西区,东区则主要是基督徒。持续15年的内战就是在这两大教派之间挑起的,两个宗教之间的停火线就在今天的市中心附近,现在东区和西区的划分已不很明显,许多地方基督教堂和清真寺比肩而立,感觉不到彼此的敌意,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每天陪我们晚餐的地接社经理是个基督教徒,而我们的导游——他的好朋友却是典型的穆斯林,哥俩儿在一起非常亲热,就像一家人似的,再次证明了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就像导游所说:我们不参与政治,也不属于哪个团体,只是希望和平与繁荣。
 

 
  
如果你问我对贝鲁特的印象,我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用它的顽强和乐观向我们证明:硝烟过后的贝鲁特依旧美丽,只是这样的和平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吗?谁也无法回答。
   
 清真寺与教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