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2009-01-24 15:16:02)
标签:

印度

瓜丽尔

古堡

摄影

旅行

艺术

阿兹猫

旅游

分类: 阿兹猫玩摄影

迷失在瓜丽尔城堡(Gwalior Fort)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印度摄影(三):迷失在瓜丽尔古堡

 

文章摘自阿兹猫2006年印度游记:
   
   作为印度现存最大的古堡之一,瓜丽尔古城始建于公元8世纪,“Gwalior”是当年治好了当地部落首领Suraj Sen麻风病的一位圣人的名字,为报答救命之恩,部落首领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城。这之后,除历代国王的苦心经营外,不少印度史上的伟大音乐家,诗人和圣人也在此留下足迹,共同造就了瓜丽尔的辉煌。
 
   由于瓜丽尔古堡身处偏远乡间,我们的大旅行车不能开进狭小的山道,于是在镇子上先换了一辆中巴,小镇上的道路之窄两边的房屋甚至触手可及,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屋里的摆设,屋上屋下有不少衣着褴褛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个地区好像比前几个城市都要贫困。终于车子开上了上山的宽阔马路,快要到瓜丽尔城堡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指路牌引起了我的注意:The Scindia School,看样子还是一所比较重要的寄宿学校,我好奇地问导游,“这个偏僻的山区还会有寄宿学校吗?”导游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这可是印度最贵的小学了,是一所国际贵族学校,每个学期的学费就要好几万美金呢。”后来一查才知道还真是这样,这所贵族小学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而且只收男孩子,学校设施很现代化,环境也非常漂亮,与路过的破旧乡村如天壤之别,这让我再一次领教了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巨大的黄色城堡,外墙上天然蓝靛颜料绘出的图案至今依旧十分艳丽,宛如一条蓝色的腰带。这个要塞建筑在一座小山上,北面的主要通道是一条蜿蜒崎岖,易守难攻的小路,从北边望去,一垛9公尺的高墙形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雉堞。我们进到要塞内部,导游提醒我们这里非常大,小心别走散了,的确这真是个巨大的城堡,一个回廊套着一个回廊,仿佛迷宫一般,但空空荡荡的,四周寂静无声,除了我们,就只有烈日下几株枯树孤零零的影子,时间都好像停滞了。可谁又会想到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曾经爆发过轰轰烈烈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1857年当时的瓜丽尔首领与英国人狼狈为奸,镇压起义军,可手下爱国士兵并不买账,将城池献给了起义军。战争打得空前惨烈,城池几经易手,由于寡不敌众,瓜丽尔最终失陷,随后英军占领了全印度。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詹西女王就是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英勇牺牲,时年24岁,被奉为印度的民族英雄,迄今她的陵墓还矗立在瓜丽尔城内,这段历史在中学时就学过了,没想到有一天会亲临此地。

 
   瓜丽尔古堡中有不少美丽的宫殿,其中一个房间非常独特,是从前后宫嫔妃们赏乐的地方,这个房间不大,但屋顶很高,锥形屋顶四周是镂空的隔栏,乐师们坐在房间中央弹奏,后宫佳丽在二楼通过隔栏可以看到下面,但不会被乐师们看见。院子里的柱子上雕满莲花、象鼻、鬼神等熟悉的印度教图案,我正全神贯注地拍摄这些精美的雕刻时,一个五十多岁的锡克教行者不知什么时候闯入了我的镜头,虽然到印度后见到不少锡克教徒,他们的特征很显著:包头,络腮胡子,短装和佩剑,但这哥们儿挺有意思,手执一把长矛,背了个毯子,蓬乱的络腮胡子,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旁边的摄影师们也发现了他,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纷纷把镜头对准了他,其中一个估计是要拍特写,把长长的镜头都快顶到锡克教徒的鼻子上了,被我们这群来自远方的好奇的中国人团团围住,这个锡克教行者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对着镜头露出憨憨的笑容,晒得黑黑的脸庞宛如绽开的一朵菊花,我们都被这纯朴的表情打动了,和以前见过的拍完照就伸手要小费的印度人不同,拍完后他很自然地转身离去,不知道他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也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一个炎热的下午瓜丽尔古城中那张善良纯朴的面孔。

    
   温度升高得很快,应该超过三十度了,古堡里连个树荫都没有,水都留在车上了,大家走得满头大汗,终于找到可以乘凉的地方,就是古堡对面马路旁的博物馆。这里展出的都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出的文物,向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主要是石刻艺术作品。在这里我终于见到印度作为灿烂文明古国的象征,印度的石刻传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石刻传统之一,石匠和石刻工人的行会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这里那些姿态生动优美的雕刻作品为中央邦石刻工匠们的非凡技艺和独创能力提供了见证。
 
   石雕内容主要是各种印度教的神,那些女神的身材都异常丰满,脸部表情柔和,展示着各种舞姿,身上的裙带飘逸,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怎么看怎么觉得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呢,仔细想想,原来和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很相似,估计汉唐时的那些壁画和雕刻形象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吧。不过可惜的是大部分石刻都残缺不全,据说伊斯兰人破坏印度教寺庙的方式不是全部损毁,而是只毁掉神像身体的某个部分,比如胳膊,腿或者脸,因为印度人不会再拜残损的神像,这样的神庙就被废弃了,谴责伊斯兰人对世界文明破坏的同时,我觉得也要“感谢”他们还没有斩尽杀绝,多少让我们一瞥了公元前两千年古印度文明的风采。可惜不允许拍照,只能当时一饱眼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