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地下水宫
伊斯坦布尔,一座沉淀了千年文化精华的古城,可看可写的太多了,为什么会从地下水宫开始呢?
源于在这里的一个梦吧,梦里昏暗的灯光下我行走在一所有着拱形穹顶的大房子里,两边全是粗大的大理石柱子…
清晰的梦境尚未从脑海中消退,第二天一早我便来到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上的地下水宫,当那座宏伟的地下宫殿出现在眼前时,我惊呆了,同样的昏暗灯光,同样的穹形屋顶,同样的大理石柱子,一时间分不清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也许是巧合,也许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家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吧。

通往如此辉煌的地下宫殿广场上的入口却很不起眼,伊斯坦布尔最知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近在咫尺之遥,大多数游客不会注意到这个入口,于是便与地宫擦身而过,殊不知他们脚下竟然有这样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连伊斯坦布尔老城的居民都没有发现它的存在,虽然经常会听到地下传来波涛汹涌的声音,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这座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地下水宫才被考古学家发现。



地宫全称Yerebatan Sarnici,在伊斯坦布尔城中,有数座类似的地下宫殿,但Yerebatan
Sarnici规模是最大的,140米长、70米宽,336根粗大的大理石柱子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它的用途本是地下大型贮水池,因为战争年代,水源关系着一座城池的安全,拜占庭时期朱斯提尼安大帝(4世纪到6世纪)
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成,一方面保证宫廷用水供给,一方面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当时水宫中的水是由Valens国王修建的引水渠从城北几十公里外的森林中引入水宫的。水宫储水量可达10万吨之多,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甚至托普卡帕皇宫也由此处供水,直到十五世纪被废弃,十六世纪中期,荷兰人无意发现了它,才使其重见天日。
我沿着湿滑的石桥穿行在巨大的廊柱中,耳畔回响着潺潺水声,偶而头顶“嘀嗒嘀嗒”地有水珠滴落,毕竟一千五百年过去了,年长日久,如今池中的水浅可见底,每根柱子在底部金黄色的灯光照射下,映着莹莹的水光,朦朦胧胧,梦境?仙境?不得而知。波光粼漪中悄无声息地游弋着鱼群,仿佛夜间的水中精灵,更为地宫增添了几分鬼魅。

水色之美让人心动,神奇世界的尽头便会看到最后两根石柱底部的蛇发女巫美杜莎头像,一个倒立,一个侧卧,在希腊神话中,凡人只要与她对视就会化为石像,不过这种姿势的美杜莎还真难与她对视,头像如此放置的具体原因已无人知晓了,有传说是为了镇魔。

这三百多根石柱据说均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有些上面还雕刻着图案,最神秘的当属眼泪柱了,这些柱子上刻有华美的树理及孔雀眼的纹路,好像倒流的眼泪,在灯光下闪烁着绿色的莹光,煞是美丽。考古学家根据纹路猜测,这种柱子很可能来自当年伊斯坦布尔倍Beyazit区的一处罗马帝国时代的集会广场,然而还有一个让人心酸的传说:这是当年建造地宫的奴隶留下告诉后人的,他们知道水宫建成后自己便不会出来。
在水宫的遨游仿佛爱丽丝仙境中的情节,离开的时候我还真有些恋恋不舍,走到外面,灿烂的阳光告诉我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我去发现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