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山岗上,
静静地注视着眼前袅袅升起的股股炊烟,这个中哈边境上的小村庄在晨雾中苏醒了,像每一个简单而平静的早晨一样,只是这个清晨我同它一起醒来,冰凉的空气中散发着青草的芬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着吐出的白色雾气,闭上眼,感受着白哈巴秋天的气息!

北疆摄影纪实之旅(五)
—白哈巴秋色
时间:16:34分
到达白哈巴村

经过一整天的奔波,我们终于在下午四点半到达了白哈巴村,村子不大,一条简易公路贯穿其中,两边的一座座尖顶小木屋基本都用作小客栈了,我们随便找了一家,把行李一放便又出去趁着夕阳西斜拍些照片。

>

屋后一条小溪静静流淌着,山坡上当地人放养的马儿正自顾自地吃着草,晚霞给茅草屋,山坡,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了浓妆,好似一幅西洋油画,稍嫌不作美的地方就是我可怜的一只靴子已经磨破了,当踏过溪水,踩过牛粪时,我已经能够感觉到脚和大地的亲密接触了,晚上回到房间脱掉鞋子时,看到的是一只漆黑无比脏兮兮的小脚丫,这是后话了。

(牧归)
拍完暮色中的小村庄,我又给摄影师们做了会儿模特,以木屋为背景拍了一组写真,说起这些小木屋,的确很别致,他们是当地古老民族蒙古族的一支——图佤人的住所,图佤族久居山林地带,以放牧、狩猎为生,有“林中百姓”、“云间部落”之称,至今仍保留着朴素的部落文化和生活方式,比如这些木屋全部用当地产的松木垒砌而成,很结实,也不透风,木屋房顶和尖顶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来晒肉干。我问隔壁一个当地小姑娘冬天这屋子是不是很冷,她笑着说冬天他们就不住在这里了,全都搬到山下暖和的地方。

(很喜欢这种乡间写真的感觉)
当天的晚餐由摄影师老倪亲自主勺,因为连日来的回民饭已经让大家有些吃不消了,这次他上阵做了个炖鸡,土豆泥炒洋葱,西红柿鸡蛋,大家一扫而光。这里的条件比前面的景点艰苦许多,我们住的地方没有厕所,当顺着当地人的指点越过一道沟渠,翻过一个土坡找到所谓的“公厕”时,我傻了眼,简直就是个吝啬地用几根木条搭起来的鸡窝,而且非常脏,好在晚上八点多太阳下山后,村子里很快就漆黑一片了,那时就可以就近解决了,不过要提防院子里的狗,因为当你试图方便时,它们会从不知道什么地方窜出来冲你狂吠。这里水也很珍贵,更不要说热水了,洗澡是不敢奢望了,但晚上气温骤降后,零度左右的温度让我不得不向店主人讨些热水洗漱,可后来发现还不如用冷水,因为我刚吞了口漱口水,就被水中浓烈的膻味刺激得立刻吐了出来,随后阵阵的恶心让我把丰盛的晚餐也全部倒了出来,真可惜了!

(图佤人烤馕的炉子)
从白哈巴开始一直到后面的禾木,都是住这样的木屋,按床收费,因为只有我一个女的,所以每次都是一人一间,担心我的安全,同伴还特地把我的房门从外面锁上,就这样被反锁着睡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被冻醒。
第二天
时间:8:12分
中哈边境阿克哈巴河白桦林

(村口的杂货摊)
白哈巴的清晨让人感觉到了冬天的寒冷,但不少游客穿着羽绒服,挎着相机已经开始工作了,我们决定去中哈边境,和哨所打好招呼后就直奔界河而去,沿途看到很多摄影师站在村口的小山坡上等待拍摄白哈巴炊烟。

(阿克哈巴河)

(阿克哈巴河与野花)
来到界碑,这里西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山下一条蓝色的缎带蜿蜒在白桦林间,那就是中哈界河—阿克哈巴河,“哈巴”蒙古语意为“鳑鮍”(即五道黑)鱼,指一种小鱼,此河产此鱼,故名,而在哈萨克语中亦可解释为森林茂密。阿克则是哈萨克语“白色”的意思。远远地观望一下界河还不能让大家满意,于是我们开车下到了山下,将车停在边界线,大家踩着地上厚厚的落叶,走进了一片泛着金色光芒的白桦林,与之前的哈巴县白桦林相比,这里已经是一片深秋的景象了,四周空无一人,铁丝网的另一侧就是哈萨克斯坦。


(这里的白桦林秋意正浓)
白桦林边的山坡上散落着牛、羊和马群,在摄影老师的指点下,我一直想拍出逆光下牛身上的那道金色光晕,俗称“金边”,于是这些平常很普通的动物在我眼里散发着特殊的魅力,追着我的“模特牛”拍了一组片子,总算完成了一张还算比较满意的。看看大家也都拍兴正浓,顾不得天气的寒冷,一直到太阳高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我那可爱的镶金边的牛牛)
时间:10:09分
离开前往喀纳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