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兹猫小游法海寺

(2006-06-19 09:38:17)
分类: 阿兹猫国内行

阿兹猫小游法海寺
 
阿兹猫小游法海寺
 
法海寺壁画代表作:水月观音像(来源:法海寺明信片)
 
   上周末陪父母参观了京西翠微山的法海寺,这是本猫第三次到这里了。第一次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和同学们到翠微山郊游,不过那时主要以游山为主,在法海寺转了一圈,印象很淡。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一起专门去看里面的壁画,寺里游人廖廖,还有专门讲解的导游,只记得断断续续地听导游讲了几句,对佛教人物也不太了解,不知道该看什么,虽然感觉画面颜色还不错,但因为光线昏暗,能看到的很有限,没呆多久就出来了。而这一次,才算真正领略到法海寺壁画的魅力。
 
   第一次开车过来,还算顺利找到了山门,同以往一样,这里依旧十分安静,寺里只有三四个游客,不同的是一进门便被指引着去看录像,长达30分钟的片子详细介绍了法海寺的历史,壁画内容和技巧,对参观大有帮助,应该算管理上的一大进步了。等进到壁画所在的大雄宝殿,才发现与几年前大不相同了,大殿漆黑一片,照明都拆掉了,出口大门和原有的窗棱都被封死了,只留了进口,管理处为游人准备了专用手电,大家手提巨大的电筒,当把光打到墙面上时,那些壁画在黑暗中若隐若现,适应了一下里面的黑暗,逐渐看清墙上的壁画,大朵的祥云,天界与凡间,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根据寺前碑的记载,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4月),历经四年落成(公元1443年11月),是由明代皇帝宠宦御用监太监李童集资修建的,明英宗皇帝钦赐额曰“法海禅寺”。1445年,英宗皇帝又颁赐法海寺《大藏经》一部,只不过藏经楼已经坍塌了,现在正在重建。大殿内原有的十八罗汉,三大佛像也在文革中荡然无存,所幸的是佛龛身后的壁画被完整保留下来,一共十铺,绘制佛众菩萨、二十诸天壁画,全部为明代宫廷画师的杰作。
 
   进入大雄宝殿,迎面台基上是近年重塑的三大主佛,背后是一块巨大的影壁,上面祥云缭绕,并无其它内容,影壁后面部分则绘有水月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三组图像,画幅巨大,内容丰富,除正中的观音像外,周围还绘有善财童子、韦陀、供养信士、驯狮、驯象人及鹦鹉、清泉、绿竹和牡丹等。
 
   在看录像讲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月观音了。作为三十三观音之一,面目端庄的水月观音与正襟端坐的传统造型不同,而是曲右腿,盘左膝,右肘膝托,左掌下抵,半跏坐于礁岩之上,身上的饰物颇让人眼花乱坠,连飘带的动感都体现了出来。最令人称奇的是,水月观音身上披着一块薄如蝉翼的纱,很少见披纱的佛像,虽然据称唐宋以来,历代绘画都喜欢用纱反映仕女的披肩,但这块薄纱可以说从肩到脚全部覆盖,而且刻画的手法很独特,非常细腻地把纱的薄、轻、透表现出来,细看原来纱上还有图案,是白色的六菱花瓣,每一花瓣均由40多根金线组成,在金粉中滤过,闪闪发光,细如蛛丝,因此远观仿佛一块真纱,让人大开眼界。

阿兹猫小游法海寺

善才童子(来源:法海寺明信片)
 
   一旁的善财童子,则是孩童模样,双手合十,一脸的稚气,眉宇间几分机灵,几分顽皮,表情十分生动,画法上精细的连一根眉毛都栩栩如生;而普贤菩萨脚下那头三牙小象更是令人怜爱,用的是素描画法,小象跪在地上,鼻子卷起来,眼中竟然还有一滴泪珠,没有其它人物动物的浓重色彩,完全是白描,但寥寥几笔,一头生动的小象就出来了,感叹画工的非凡技艺。
 
   由于前不久刚去过印度,对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法海寺里众多的佛教人物也都对上了号,在这里能一一找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印度教中三大主神梵天(创造神),湿婆(破坏神)和毗湿奴(保护神)。不过到了中国,这些神的名字变了,模样也变了,在“帝释梵天护法礼佛图”中梵天已经汉化成中国古代的帝王像,头戴王冠,面白长髯,身后是三个侍女,而壁画中帝释天则变成凤衣凤冠的帝王女后,这里的人物全然没有了印度神高鼻凹眼的样子,如果不是把他们的身份一一揭示,很难与印度教的神联系起来。
 

阿兹猫小游法海寺

梵天像(来源:法海寺明信片)
 
   与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并称中国三大古壁画的法海寺壁画保存非常完好,和当年对墙面的处理以及颜料的使用有关,而且全部由宫廷画师所做,弥足珍贵,如果和同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比,可谓各有千秋,可以说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最高成就。
 
   除了精美的壁画外,法海寺还有一宝,那就是镶嵌在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的藻井,共有三个,都是明代原物。藻井在建筑中的使用代表了尊贵与等级,它如同伞盖般高出天花之上,以烘托和象征天宇般的崇高和伟大。藻井一般位于寺庙建筑中神像的顶部和宫殿帝王宝座的上方,这里就位于原来的三尊佛像的头顶上部,手电照过去,只见这藻井上圆下方,分作三层,层层上收。最上层为圆形,中间层为八角形,最下层为正方形,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三个藻井顶部都绘有曼陀罗,中间的是毗卢遮那佛曼陀罗,东边藻井绘药师佛曼陀罗,西边则是弥陀佛曼陀罗,这里都属于大曼陀罗体系,曼陀罗则是密宗精华的体现,有着复杂深刻的宗教含义,据说法海寺得到不少藏传喇嘛教高僧的捐助,其建筑风格和装饰亦体现出藏传喇嘛教寺庙色彩,在北京地区十分少见。
 
   出来的时候听管理员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瑰宝,从7月开始法海寺将关闭大雄宝殿开始维修,一年后开放,而那时游客只能见到新殿里的复制品了,看来我们来的还挺及时。以前不远万里跑到欧洲去欣赏他们的绘画艺术作品,其实身边就有这样同时期的一点不亚于西方的中国绘画精品,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但愿这些艺术成就不但能被妥善保护起来,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