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为什么失去活力?
—日韩企业文化有感
昨天一个关系不错的记者朋友说想采访我,她正在写一篇关于员工活力的文章,想探讨一下员工缺乏活力的原因,也许日韩企业员工给别人的印象总是规规矩矩,缺乏激情吧,所以我这个一向十分活跃的人也被列作采访对象了,但是倒促使我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一不留神,就成为别人眼中的“郁闷员工”了呢?
首先,关于活力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体现在工作中主要是
“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有激情”,而活力的根源不光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还需要得到公司内外部的认可,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影响员工活力的因素中,会有公司体制的问题,老板风格的问题,个人待遇的问题等等,但我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最主要的。相比欧美企业,日韩企业的风格一向是传统和保守的,体现在人才选拔和任用上,美国企业喜欢个人能力突出,有创新开拓精神,思维敏捷锐利的人,而欧洲企业更强调team
work,讲究内外部良好的沟通技巧,尊重员工,比较以人为本。日韩虽说同为东方国家,总是说和中国如何如何有渊源,但其实现代的中国人更适应西方文化和管理方式,对于日韩方式反而感觉陌生和有些反感。
日韩企业非常强调集体力量,员工的个人成就感会比较低,但是集体荣誉感很强,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想玩个人英雄主义绝对没戏。大的日韩企业多是终生制,灌输给员工“公司就是第二个家”的思想理念,只要你对公司忠诚,公司就不会抛弃你,因此员工和公司之间的依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走到社会上,人们认识你,会首先联想到你供职的公司,就像一个个人身份标签,因此个人与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了集体主义外,日韩企业还有一种“服从文化”。日韩企业的权利等级划分非常鲜明,上下级关系森严,比如对上级说话不用敬语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上级对下属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有时简直没有道理可讲,反正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好了,因此时常要把“人”的尊严这类问题抛到脑后,等熬到也可以痛快教训下属的那一天,就可以把以前受到的委屈和压抑全部发泄出来,让下属恨得牙痒痒也还得笑脸相迎。这种轮回每天都会在公司发生,久而久之就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毕竟大公司的福利待遇都是非常不错的,终身有保障,因此日韩名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会首选本国的一流企业,可以说这些数一数二的大公司里人才济济,但进去后,会发现里面排资论辈十分严重,一般来说升迁是需要“熬年头”的,因此基层员工要勤勤恳恳,工作不能出差错,稳妥保守的工作态度比较保险,做的工作越多出差错的几率就越大吗,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完成就OK了。
但当这样的企业文化来到中国后,本土员工会作何反响呢?首先,一直强调的集体荣誉感对于中国员工来讲,绝对没有本国员工那种体验,尤其是日韩企业,本来就属于外企中的“二等公民”,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公众形象都比不上欧美大公司。加上本地员工是合同制,虽说日韩企业比较稳定,流动率低,但如果有一天这些企业撤资,说走就走,你也没辙,因此不可能对公司产生高度的信赖。至于服从文化,不少进外企的本地员工多少都有“个人主义”倾向,希望能凭能力做事,而不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但一味的服从就意味着要部分放弃自己的想法,有时“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在韩国公司里,开会大家都不会发表与别人相左的意见,有问题会后私下交流,至于越级反映自己的建议更是大忌,这种鼓励发表自己观点的宽容氛围的缺失自然会扼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中中国员工的“边缘”地位,相比欧美企业的本土化,日韩本土化发展比较缓慢,虽然在制造业中中国员工比例很高,但管理层还是非常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是中国人在外企中碰到的普遍问题,但日韩企业尤为严重。日韩企业中方员工多是担任“执行”角色,即在外方“指挥”下工作,哪怕这个外国员工对本地市场情况一无所知,也不会把发言权交给你。如果想得到总部的支援,必须通过部门的外籍员工才可以,甚至一个本土的决策也需要通报总部再决定,中国员工的建议很难引起重视,这种外方垄断话语权体制大大挫伤了本地员工的积极性,沟通渠道的不畅也给业务带来很大不便。日韩员工无论级别高低,到了中国就是“大爷”,自觉比本土员工“高人一等”,这种地位的差异也加大了中方员工的挫折感。
第三,稳妥,不惹事生非,一切按领导意志办是日韩企业生存的“法宝”之一。日韩员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于中方员工提出的会给他们带来更多“麻烦”的提议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时间一长本地员工对业务的积极性自然就削弱了,反正他们自己都不关心,我们这些“外人”还操什么心呢?
第四,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员工的工作情绪产生影响,作为跨国公司是非常看重不同文化的融合,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企业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各国文化习惯的差异逐渐削弱,与西方人对不同事物open的态度相比,日韩企业更加保守和封闭,过于强调“统一”的声音,对个性化的作风和思维比较排斥,从他们统一的爱好(卡拉ok,喝酒和打高尔夫),到喜欢的食物,穿着等等各方面都强调一致,工作中如果有人太冒尖,就会引起别的同事侧目,倒真是实现了“和谐”社会。可到了中国人这里就很难做到了,即使表面上尊重这种“统一”的文化,骨子里也是很不屑的,毕竟和龙头老大中国相比,日韩只是单一民族“小”国,而且韩国人喜欢“扎堆儿”,即使来到中国,愿意和中国人交往的韩国人很少,在公司里,明显是两个“阵营”,无论是中午吃饭还是业余时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分开活动,这样的氛围自然不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沃土。
对于员工在工作中丧失活力这种表象,这里只是从日韩企业文化层面的影响做一些分析,也许还有许多其它的原因,但是人们工作除了维持生计,是不是还应该有点更高追求呢?在讲究生存质量的现代社会,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人们还要从中找到成就,找到快乐!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才是我们的目的吧。
2006年3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