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绍光《对杂交水稻的不实宣传应该纠正》

(2009-09-11 09:20: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陈绍光(原文已做了删减)

《对杂交水稻的不实宣传应该纠正》
    
一、杂交水稻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组织了23家中央新闻单位到长沙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科研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联合、集中采访,并以最快的速度于2007年6月将采访的报道、评论汇编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书出版。该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学改变世界》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0年里,袁隆平做了十几万次的试验,终于有一天,这事被他想明白了。”
    10年里做十几万次试验,平均每年要做一万几千次、每天要做30~40次。请问,这是那门子科学试验?更有甚者,该文还提出“杂交结束了水稻7000年来不能增产的历史”,就是说人类自史前种植水稻开始直至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问世,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始终都维持在7000年前的水平。此论至少与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未开始的水稻矮杆化育种大幅度提升水稻单产的事实不符,更与国际上自上世纪60年代掀起的培育半矮杆水稻的绿色革命事实不符。这种缺乏基本常识的新闻出自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令人扼腕!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该书中多处虚构、夸大事实,刻意宣称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更称其为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事实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到50年代,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有关的理论,如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三系法”的技术路线,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有还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只是未能在生产上应用。袁隆平是1964年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才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因此,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杂交水稻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这正如足球运动,尽管南美、西欧乃至非州诸国足球玩的都比中国好得多,但他们仍然认可发明足球运动的是中国人。
  杂交水稻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类社会花了数十年的探索才得以完成。有关的理论、概念、方法、技术路线最初也并非是专门针对水稻提出的,而多是从别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等)上移植过来的,在水稻上应用的本身就不具备新颖性。因此,无论从学术的层面上讲还是从知识产权的层面上讲,杂交水稻的发明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世界上的任何机构与个人都不能宣称拥有杂交水稻的发明权。对于谁发明了杂交水稻这类国际学术界敏感的问题,由于该说话的人不出来说话,不该沉默的人保持了沉默,以致媒体失实的报道与评论误导平民百姓与政府官员莫不认同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莫不赞同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二、杂交水稻增产知多少
  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员、从农民到农业专家,都接受杂交稻能增产的事实。增产幅度多大?媒体上较为一致的说法是: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约每亩增产100公斤;至2006年止,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一说为6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一说为6000多亿公斤);两系法杂交水稻比三系法平均每亩增产5%~10%;第二期超级杂交稻推广后,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比一般杂交稻增产30%,即每亩增产150公斤……湖南杂交水稻展览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的杂交水稻增产幅度为:常规稻的单产为100,则三系法杂交稻为120、两系法杂交稻为129、超级稻为181。
  科研单位提出的增产幅度,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试验结果提出来的,是受时间、空间、试验条件限制的。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约每亩增产100公斤,这个结论能管用全国吗?能管用30年吗?能适用于任何杂交稻与常规稻吗?杂交稻比作为其亲本的常规稻,肯定是能增产的,但谁能证明只要是杂交稻就一定能比常规稻增产?常规稻比杂交稻还高产的例子多的是,笔者手中就有2006年2月湖南省水稻品种区试种植结果,常规稻湘早籼43号亩产为520公斤,而同批参加区试的某杂交稻组合亩产为505公斤。例如,不久前(2009年6月)就有媒体报道我国今年超级稻的播种面积已达到水稻播种面积的五分之一。果真如此的话,照现在的增产模式按每亩600公斤来计算稻谷产量,则2009年全国水稻的总产量肯定会出现惊人的提升。人们不会怀疑杂交水稻对促进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无情的事实是近20年来杂交水稻并没有带动水稻产量的增加。湖南统计年鉴上发布的统计数字是2007年全省水稻总产量为2496.20万吨,略高于1986年的2464.3万吨,低于1990年的2517.26万吨。如果说总产量不能说明问题,那么下表显示的从1997年以来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的趋势,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表格略)?
  湖南省是杂交水稻推广力度最大、热情最高、面积最多的省,尚且出现了近20年来水稻总产量徘徊不前,近10年来水稻单产下降的状况,全国别的省能好到那里去?杂交水稻推广的前10年,即1977年~1986年,湖南省水稻总产量由1634.8万吨上升至2464.3万吨,增产幅度高达51%,这主要得益于我党适时推出的联产承包政策,但也突现了杂交水稻明显的拉动作用。1986年~2007年的21年来,全省水稻总产量只增加了1.3 %,已看不出杂交水稻对水稻总产量的拉动作用。为什么近20年来杂交水稻令人目眩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但对全国水稻增产的拉动作用却不明显?为什么媒体报道的超级稻区试产量与农民实种的产量相去甚远?这涉及到包括政策在内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增产的效益问题。如果亩产由30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农民多投入的代价会低于100公斤稻谷的价值,农民当然会干;若亩产由5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农民多投入的人力、财力及环境代价会超过100公斤稻谷的价值,农民当然不会干。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更关注的是效益,而不是产量。
  三、杂交水稻重要信息应由农业行政部门授权发布
  2008年3月,水稻种子还未浸种催芽,隆平高科上市公司就通过媒体发布,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当年就会达到,隆平高科的股票应声大涨;到秋收季节,位于湘中邵阳地区的百亩连片试验方,果然通过验收达到了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所用的杂交组合品种权,又通过公开竞拍,由隆平高科以1100万元的高价拍到。由于育种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本身就是隆平高科的第二大股东,人们对此颇有微词。
    在诚信相对缺乏的今天,如科技信息涉及到有关单位、企业的经济利益,则信息的发布可能伴有商业炒作。杂交水稻特别是超级稻,事关国计民生,其重要信息应由农业行政部门把关审核后,再授权媒体发布。现在的做法是在水肥条件好、小气候条件好、栽培水平高的地方,选择便于管理、参观的地块建立超级稻百亩示范片,重肥、密植、精管,严格防病治虫,成熟时组织专家测产验收,再通过媒体宣传。超级稻示范工作涉及到育种方、种子经销方、示范片种植方的经济利益,包括争取政府财政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经费等,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弄虚作假已成为潜规则,不可不严加防范。农业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根据农业部制订的超级稻标准,从单产、品质、抗性等方面作全面审核,然后再授权媒体发布。此举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媒体宣传失实的问题,但对不实的宣传报道,会起到抑制作用。
  我们尊重权威,但更尊重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