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友记

(2013-02-03 08:18:55)

不得不说,高铁除了造就世界级的巨贪之外,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到上海赴个饭局和普通的上下班没什么两样。

老友是我大学一个寝室的同学,“睡在上铺的兄弟”,同学仅仅一年,就去了美国。如今,和老友的互动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体验。典型的中式交流其实称为应酬更合适,90%以上的篇幅是在互相奉承,繁文缛节,形式大于内容,把人名换成路人甲,路人乙你会惊讶的发现几乎什么都不影响。

而老友不同,和他的交流没有废话,没有任何累赘的信息。是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我的感受,我的故事,同时分享着另一个人的感受,另一个人的故事。我不知道如果老友没有去美国,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现在老友是一个和我说同样母语的美国人,生活中每次不期而遇的被real thing touch 到, west meet east几乎是不二的背景。

还记得当年到上海的第二天,老友和我骑上自行车把上海兜了一圈,咸豆浆,大馄饨.....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的杜月笙公馆,内心激荡远胜什么”浪奔浪流“。然后,我知道了什么是肉馒头,什么是淡馒头。。。老友是上海人中的另类,其他上海人见到我的问题几乎都一样,北京是不是只有大白菜,我几乎在5分钟内就理解了,家住哪个方位可以决定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很自然的,京沪对比的话题贯穿我的生活,尽管我以为自己算是很懂表达的人,但如何将北京骨子里的东西传达给上海人依然让我觉得力不从心.两个月前,老友去北京,我很失败,本来是带老友去东三环的CD酒吧和旁边的30年代去听老歌,不想被拆了,无比怅然. 当日我应该是这样告诉老友的,上海人如果喜欢爵士乐,背景通常都是和平饭店的那几个老头,随时飘出"夜上海",骨灰级的资. 北京的概念是现场的,新鲜的,歌手忘情于自我表达的JAZZ.至于旁边的那家30年代,其中的歌手都是专业水准, 我最喜欢的一位,不逊于蔡琴, 现场感觉超级棒.可惜啊.....我好像还说过,其实任何一个社会,多数人都在主流范畴,上海也许是90%的人90%的想法都高度一致,而北京,这个比例可能是80%的80%或者更低....

当年,老友用一个下午,一辆自行车告诉我什么是上海,而几十年后,在北京,我没能回馈他....

 

昨天,老友告诉我,他在电视里看到了 安敏捷

http://v.ku6.com/show/rUQhckqygu6S2nCvFeKqPA...html?from=my

他一下子就想到我,我在北京和他说的话.....席间他坚持让我看了视频. 他能感受出嘉宾与安的互动体现出的京沪文化差异...... 如果不是顾及席间其他人的感受,我真的想不加掩饰地赞美我的老友,是的, 他真的理解了北京骨子里那种自我和桀骜.

我非常感动于老友的这份care,无论他是上海人还是美国人......此文献给他,我的老友。我感动于他不同于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真实,和他的互动就是我以为人与人之间本来该有的模样。祝愿他回美国一路顺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水一方
后一篇:报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