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时间叙述与无巧不成书

标签:
西游记红楼梦脂砚斋 |
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2月第一版 1980年5月第二版整理的《西游记》版本为例:
附录(介于第八回与第九回之间)
话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真个是名胜之邦。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 (注),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征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应依古法,开立选场,招取贤士,擢用人材,以资化理。”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就传招贤文榜,颁布天下:各府州县,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长安应试。
此榜行至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陈名萼,表字光蕊,见了此榜,即时回家,对母张氏道:“朝廷颁下黄榜,诏开南省,考取贤才,孩儿意欲前去应试。倘得一官半职,显亲扬名,封妻荫子,光耀门闾,乃儿之志也。特此禀告母亲前去。”张氏道:“我儿读书人,‘幼而学,壮而行’,正该如此。但去赴举,路上须要小心,得了官,早早回来。”光蕊便吩咐家僮收拾行李,即拜辞母亲,趱程前进。到了长安,正值大开选场,光蕊就进场。考毕,中选,及廷试三策,唐王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不期游到丞相殷开山门首,有丞相所生一女,名唤温娇,又名满堂娇,未曾婚配,正高结彩楼,抛打绣球卜婿。适值陈光蕊在楼下经过,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猛听得一派笙箫细乐,十数个婢妾走下楼来,把光蕊马头挽住,迎状元入相府成婚。那丞相和夫人,即时出堂,唤宾人赞礼,将小姐配与光蕊。拜了天地,夫妻交拜毕,又拜了岳丈岳母。丞相吩咐安排酒席,欢饮一宵。二人同携素手,共入兰房。
次日五更三点,太宗驾坐金銮宝殿,文武众臣趋朝。太宗问道:“新科状元陈光蕊应授何官?”魏征丞相奏道:“臣查所属州郡,有江州缺官。乞我主授他此职。”太宗就命为江州州主,即令收拾起身,勿误限期。光蕊谢恩出朝,回到相府,与妻商议,拜辞岳丈岳母,同妻前赴江州之任。。。。。。。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正当打坐参禅,忽闻得小儿啼哭之声,一时心动,急到江边观看,只见涯边一片木板上,睡着一个婴儿,长老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人文版100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注:岁在己巳---按:以上这一段文字,是清初汪憺漪从原刊本西游记第九回中套用过来的。由于保留改编者本来的面目,所以虽和原刊本第九回篇首重复,也不再删削了。
然从“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来看,贞观十三年还不具此盛隆,唐太宗至贞观二十三年驾崩,竟连一次禅都没封成,从中可窥一斑。
第十三回
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本寺住持上房长老,滞頭(应是“带头”或“带领”之讹)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茶罢进斋,斋后不觉天晚。(诗略)
早又是竹敲残月落,鸡唱晓云生。那众僧起来,收拾茶水早斋。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祝罢,回方丈进斋。斋毕,那二从者整顿了鞍马,促趱行程。三藏出了山门,辞别众僧。众僧不忍分别,直送有十里之遥,噙泪而返,三藏遂直西前进。(人文版160)
从上面这几段平铺直叙的文字来看,贞观十三年陈玄奘的父亲陈光蕊上京赴考,殷小姐绣毬卜婿,光蕊相府娶亲,紧接江州赴任,被害水贼,玄奘出生,长到一十八岁,长老叫他削发为僧,禀唐王之命西去取经。也就是说,贞观十三年这一年在《西游记》的文本里,浓缩了十八年以上的时间。由于时间冲突太明显了,于是绝大多数版本砍去了《附录》这一回。然这一回所叙述的是陈玄奘的身世,删了这一回,而后面陈玄奘的叙述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如
第三十七回
三藏道:“那太子想必被妖魔贬了?”那人道:“不曾,他只在金銮殿上,五凤楼中,或与学士讲书,或共全真登位。自此三年,禁太子不入皇宫,不能彀与娘娘相见。”三藏道:“此是何故?”那人道:“此是妖怪使下的计策,只恐他母子相见,闲中论出长短,怕走了消息。故此两不会面,他得永住常存也。”三藏道:“你的灾屯,想应天付,却与我相类。当时我父曾被水贼伤生,我母被水贼欺占,经三个月,分娩了我。我在水中逃了性命,幸金山寺恩师救养成人。记得我幼年无父母,此间那太子失双亲,惭惶不已!”(“乌鸡国王”人文版474页)
第九十三回
三藏却穿了袈裟,行者拿了引袋同去。只见街坊上,士农工商,文人墨客,愚夫俗子,齐咳咳都道:“看抛绣球去也!”三藏立于道旁对行者道:“他这里人物衣冠,宫室器用,言语谈吐,也与我大唐一般。我想着我俗家先母也是抛打绣球遇旧姻缘,结了夫妇。此处亦有此等风俗。”(人文版1178页)
作者对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的身世不但娓娓道来,而且还不厌其烦的一再重申,为什么作为男一号的陈玄奘反而身世一片空白?作者竟会写出这样没有伏线,没有呼应的文章?
据正史,殷开山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征刘黑闼时道病卒(详见“从‘殷开山传’说开去”),然从《西游记》所描述的“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来看,贞观十三年还不具此盛隆,唐太宗至贞观二十三年驾崩,竟连一次禅都没封成,从中可窥一斑。武德二年(公元619)至贞观十三年(公元639)殷开山已死去二十年了,而殷开山竟然还能官居相位,为外孙陈玄奘报父之仇,岂非作者为了自己的桥段而借尸还魂?
如《红楼梦》
第五十八回回首
庚辰本1365.5: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之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日(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诸本均有这段文字)
《红楼梦》
第五十五回回首
庚辰本1283.4: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粧。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诸本均没有这段描述文字)
详见:芳官改名与《红楼梦》之版本变异
《红楼梦》的作者难道只在第五十八回写到“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这样神龙见尾不见首,毫无呼应的叙事文字?可见这是诸本无意之遗漏。
第五十八回回首
庚辰本1365.5: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之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日(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诸本均有这段文字)
《红楼梦》
第五十五回回首
庚辰本1283.4: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粧。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诸本均没有这段描述文字)
详见:芳官改名与《红楼梦》之版本变异
《红楼梦》的作者难道只在第五十八回写到“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这样神龙见尾不见首,毫无呼应的叙事文字?可见这是诸本无意之遗漏。
《红楼梦》
第六十三回,己卯、庚辰、蒙府、戚序本均有“芳官改名”一大段文字(庚辰本1506至1510页),而这段文字是嵌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等一班人过度兴奋,折腾了一通宵,到第二天日上三竿(天色晶明),宝玉才迷迷糊糊起来,接着又为回复妙玉的拜帖磨矶了半天,随即平儿饭后还席。按文理,这段文字应是插叙文,正如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所说,“但前八十回中,亦多失检点应修饰之处”,大概是作者的疏忽,写成“宝玉回房写帖子,上面只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了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因又见芳官梳了头。。。。。。因饭后平儿还席,说红香圃太热,便在榆荫堂中摆了几席新酒佳肴”,变成了顺叙文。因这段文字所追述的是几天乃至几个月的事,造成时间节点上的冲突,于是梦稿本(746.14)、甲辰本(2076.5)、列藏本(2760.1)均删了这段文字。
第70回:
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隔肢。(梦稿[811.10]、甲辰[2309.7]、列藏[3038.2])
第73回:
话犹未了,只听金星玻璃从后房门跑进来。(梦稿[844.8]、甲辰[2410.7]、列藏[3161.5])
第74回:
故走来央求晴雯、金星玻璃等人。金星玻璃告诉了宝玉。(梦稿[853.4]、甲辰[2437.9]、列藏[3196.1])
第77回:
谁是耶律雄奴。(梦稿[893.3]误作“耶绊雄”、甲辰[2570.3]、列藏[3357.1])
梦稿、甲辰、列藏本虽删了第63回的芳官改名这段文字,但在后面又没处理这些人名(程甲本改为“芳官”),无从呼应,令人看了不知所云。程甲本的大部分文本是从甲辰本过录的,而主流派的红学专家大师们却考证出是高鹗、程伟元因其中有违碍字,删了“芳官改名”这一大段文字。如果真的是高鹗、程伟元删了,这不正说明脂抄本是从程甲本过录了?而主流派的专家大师们又群起而攻欧阳健先生的“程前脂后”之说,这不正如本人八年前斥欧阳健先生的“程前脂后”之说是“既骂武王,又食周粟”!
详见:浅谈脂本与程本的辩证关系 - 兼论欧阳健的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
《西游记》
第十回
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太宗道:“朕得罪麾下,岂敢论阴阳人鬼之道?”逊之不已。太宗前行,径入森罗殿上,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约有片时,秦广王拱手而进言曰:“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而反杀之,何也?”太宗道:“朕曾夜梦老龙求救,实是允他无事,不期他犯罪当刑,该我那人曹官魏征处斩。朕宣魏征在殿着棋,不知他一梦而斩。这是那人曹官出没神机,又是那龙王犯罪当死,岂是朕之过也?”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人文版131页)
旧唐书卷三
贞观二十三年
本纪第三 太宗下
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叠州都督。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中华版62页)
新唐书卷二
贞观二十三年
本纪第二 太宗纪
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贬李世勣为叠州都督。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六册4139页)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贞观二十三年
夏四月乙亥,上行幸翠微宫。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僕射,亲任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景武公李靖薨。
上苦利(痢)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中华版6267页)
按史实,贞观只有二十三年(唐太宗是年五月崩,六月高宗即位,第二年高宗改元永徽),“己亥”与“乙亥”头尾相差三十七天(即相差一个多月,可见所谓的正史也只是一笔糊涂帐)。作者任意为唐太宗李世民增了十年阳寿,为历史衍生出十年,之所以这样任意挪移乾坤,只是作者为了自己叙事的需要。如:
第九十三回
驿丞闻言,方才定了心性问道:“国师,唐朝在于何方?”三藏道:“在南赡部洲中华之地。”又问:“几时离家?”三藏道:“贞观十三年,今已历过十四载,苦经了些万水千山,方到此处。”(人文版1178页)
第一百回
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人文版1255页)
第六十三回,己卯、庚辰、蒙府、戚序本均有“芳官改名”一大段文字(庚辰本1506至1510页),而这段文字是嵌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等一班人过度兴奋,折腾了一通宵,到第二天日上三竿(天色晶明),宝玉才迷迷糊糊起来,接着又为回复妙玉的拜帖磨矶了半天,随即平儿饭后还席。按文理,这段文字应是插叙文,正如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所说,“但前八十回中,亦多失检点应修饰之处”,大概是作者的疏忽,写成“宝玉回房写帖子,上面只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了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因又见芳官梳了头。。。。。。因饭后平儿还席,说红香圃太热,便在榆荫堂中摆了几席新酒佳肴”,变成了顺叙文。因这段文字所追述的是几天乃至几个月的事,造成时间节点上的冲突,于是梦稿本(746.14)、甲辰本(2076.5)、列藏本(2760.1)均删了这段文字。
第70回:
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隔肢。(梦稿[811.10]、甲辰[2309.7]、列藏[3038.2])
第73回:
话犹未了,只听金星玻璃从后房门跑进来。(梦稿[844.8]、甲辰[2410.7]、列藏[3161.5])
第74回:
故走来央求晴雯、金星玻璃等人。金星玻璃告诉了宝玉。(梦稿[853.4]、甲辰[2437.9]、列藏[3196.1])
第77回:
谁是耶律雄奴。(梦稿[893.3]误作“耶绊雄”、甲辰[2570.3]、列藏[3357.1])
梦稿、甲辰、列藏本虽删了第63回的芳官改名这段文字,但在后面又没处理这些人名(程甲本改为“芳官”),无从呼应,令人看了不知所云。程甲本的大部分文本是从甲辰本过录的,而主流派的红学专家大师们却考证出是高鹗、程伟元因其中有违碍字,删了“芳官改名”这一大段文字。如果真的是高鹗、程伟元删了,这不正说明脂抄本是从程甲本过录了?而主流派的专家大师们又群起而攻欧阳健先生的“程前脂后”之说,这不正如本人八年前斥欧阳健先生的“程前脂后”之说是“既骂武王,又食周粟”!
详见:浅谈脂本与程本的辩证关系 - 兼论欧阳健的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
《西游记》
第十回
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太宗道:“朕得罪麾下,岂敢论阴阳人鬼之道?”逊之不已。太宗前行,径入森罗殿上,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约有片时,秦广王拱手而进言曰:“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而反杀之,何也?”太宗道:“朕曾夜梦老龙求救,实是允他无事,不期他犯罪当刑,该我那人曹官魏征处斩。朕宣魏征在殿着棋,不知他一梦而斩。这是那人曹官出没神机,又是那龙王犯罪当死,岂是朕之过也?”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人文版131页)
旧唐书卷三
贞观二十三年
本纪第三 太宗下
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叠州都督。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中华版62页)
新唐书卷二
贞观二十三年
本纪第二 太宗纪
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贬李世勣为叠州都督。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六册4139页)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贞观二十三年
夏四月乙亥,上行幸翠微宫。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僕射,亲任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景武公李靖薨。
上苦利(痢)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中华版6267页)
按史实,贞观只有二十三年(唐太宗是年五月崩,六月高宗即位,第二年高宗改元永徽),“己亥”与“乙亥”头尾相差三十七天(即相差一个多月,可见所谓的正史也只是一笔糊涂帐)。作者任意为唐太宗李世民增了十年阳寿,为历史衍生出十年,之所以这样任意挪移乾坤,只是作者为了自己叙事的需要。如:
第九十三回
驿丞闻言,方才定了心性问道:“国师,唐朝在于何方?”三藏道:“在南赡部洲中华之地。”又问:“几时离家?”三藏道:“贞观十三年,今已历过十四载,苦经了些万水千山,方到此处。”(人文版1178页)
第一百回
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人文版1255页)
《西游记》
第九十三回
此时上弦月皎,三藏与行者步月闲行,又见个道人来报道:“我们老师爷要见见中华人物。”三藏急转身,见一个老和尚,手持竹杖,向前作礼道:“此位就是中华来的师父?”三藏答礼道:“不敢。”老僧称赞不已。因问:“老师高寿?”三藏道:“虚度四十五年矣,敢问老院主尊寿?”(人文版1175页)
《旧唐书》第一九一卷《方伎传》: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按《西游记》小说文本描述,陈玄奘贞观年间生人,到贞观二十七年竟有四十五岁?即便贞观十三年陈玄奘已十八岁了,到贞观二十七也只三十二岁。惟有陈玄奘大业末十八、九岁出家,至贞观二十七年(按时间算),恰是四十五岁左右,才相符于小说文本描述。由于小说的故事东挪西凑,很多情节很难协调,于是就整成了这样的四不像。
读书往往是不能按字面正解的,要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如《红楼梦》
第62回
庚辰本1453.3: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的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
新校本846.21:过了灯节,就是姨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第三版)
第九十三回
此时上弦月皎,三藏与行者步月闲行,又见个道人来报道:“我们老师爷要见见中华人物。”三藏急转身,见一个老和尚,手持竹杖,向前作礼道:“此位就是中华来的师父?”三藏答礼道:“不敢。”老僧称赞不已。因问:“老师高寿?”三藏道:“虚度四十五年矣,敢问老院主尊寿?”(人文版1175页)
《旧唐书》第一九一卷《方伎传》: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按《西游记》小说文本描述,陈玄奘贞观年间生人,到贞观二十七年竟有四十五岁?即便贞观十三年陈玄奘已十八岁了,到贞观二十七也只三十二岁。惟有陈玄奘大业末十八、九岁出家,至贞观二十七年(按时间算),恰是四十五岁左右,才相符于小说文本描述。由于小说的故事东挪西凑,很多情节很难协调,于是就整成了这样的四不像。
读书往往是不能按字面正解的,要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如《红楼梦》
第62回
庚辰本1453.3: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的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
新校本846.21:过了灯节,就是姨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第三版)
如果以“他们娘儿”而校“姨太太”
第63回
庚辰本1518.7:尤老人点头道:“我的儿(称贾蓉),到是你们会说话”(新校本883.13)
尤氏母亲称外孙贾蓉为“我的儿”。
第29回
庚辰本667.9: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新校本396.8)
贾母称孙子贾宝玉为“玉儿”。
庚辰本673.9:凤姐听了,赶忙过了正楼来,拍手笑道:“嗳呀!我就不防这个。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新校本399.21)
凤姐(孙媳妇)跟贾母称“咱们娘儿”
第33回
庚辰本761.9: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新校本445.6)
贾母称孙子贾宝玉“我们娘儿”。
第119回
新校本1583.10:倒是王夫人拦住道:“我的儿,你叔叔丢了,还禁得再丢你么。”
王夫人称孙子贾兰为“我的儿”。
如果以时序而校“姨太太”
第71回
庚辰本1721.7: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新校本977.8)
第36回
庚辰本830.10:(黛玉道)“我才在旧母跟前听的明儿是薛姨娘(妈)的生日(新校本482.22)。
是在吃西瓜、端午节之后。
第57回
庚辰本1351.3:目今是薛姨妈的生日,自贾母起,诸人皆有祝贺之礼。(新校本787.6)(岫烟道)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新校本789.16)。
接着清明烧纸,说明也跟灯节(元宵)的时序不合。
《红楼梦》的时空概念就如《西游记》,是模糊的。就如传统中国画,虽有层次感,绝非严格意义上的“透视”。正如脂砚斋所说,“凡书当以趣谈读去,其趣自得,其理自明”。这也充分说明红学界的那些权威专家大师对《红楼梦》的版本了解不深,对小说文本解读不透。
那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所谓“无巧不成书”,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凡书都是作者编撰出来的。正如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所批:可见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愚夫则必谓真有其事!
第63回
庚辰本1518.7:尤老人点头道:“我的儿(称贾蓉),到是你们会说话”(新校本883.13)
尤氏母亲称外孙贾蓉为“我的儿”。
第29回
庚辰本667.9: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新校本396.8)
贾母称孙子贾宝玉为“玉儿”。
庚辰本673.9:凤姐听了,赶忙过了正楼来,拍手笑道:“嗳呀!我就不防这个。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新校本399.21)
凤姐(孙媳妇)跟贾母称“咱们娘儿”
第33回
庚辰本761.9: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新校本445.6)
贾母称孙子贾宝玉“我们娘儿”。
第119回
新校本1583.10:倒是王夫人拦住道:“我的儿,你叔叔丢了,还禁得再丢你么。”
王夫人称孙子贾兰为“我的儿”。
如果以时序而校“姨太太”
第71回
庚辰本1721.7: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新校本977.8)
第36回
庚辰本830.10:(黛玉道)“我才在旧母跟前听的明儿是薛姨娘(妈)的生日(新校本482.22)。
是在吃西瓜、端午节之后。
第57回
庚辰本1351.3:目今是薛姨妈的生日,自贾母起,诸人皆有祝贺之礼。(新校本787.6)(岫烟道)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新校本789.16)。
接着清明烧纸,说明也跟灯节(元宵)的时序不合。
《红楼梦》的时空概念就如《西游记》,是模糊的。就如传统中国画,虽有层次感,绝非严格意义上的“透视”。正如脂砚斋所说,“凡书当以趣谈读去,其趣自得,其理自明”。这也充分说明红学界的那些权威专家大师对《红楼梦》的版本了解不深,对小说文本解读不透。
那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所谓“无巧不成书”,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凡书都是作者编撰出来的。正如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所批:可见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愚夫则必谓真有其事!
前一篇:集版本大成之《红楼梦》 新书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