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技艺传承人柯翔祥

标签:
缂丝柯翔祥 |
分类: 乡愁记忆 |
缂丝技艺传承人柯翔祥
(根据柯翔祥本人提供资料改编)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性、装饰性的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柯翔祥缂丝作品)
提到缂丝,人们往往就会认为是苏州的特产,其实缂丝工厂曾经遍布江浙一带,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产业调整,才逐渐集中到苏州。目前,德清似乎也只剩下柯翔祥带领的团队还在坚持。
柯翔祥1974年出生于戈亭娄家角,但是从小在城关(现乾元镇)上学。现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县级工匠、湖州市民协委员。
1993年,19岁的柯翔祥进入德清工艺美术厂工作,最初在设计室负责设计花稿及和服腰带图案。后因对经线纬线交织而组成的图案变化产生兴趣,决心要弄清其工作原理,于是正式拜师学习传统缂丝技艺。一进入这块领域,他就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周围同仁的冷言冷语(此前没有男生学习)也决不放弃。柯翔祥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历史上最优秀的缂丝工匠大多为男子,这给了他信心和坚持的理由。苦学三年以后,柯翔祥正式出师,他终于熟练掌握了缂丝的一整套技术。之后,他又进入各个生产车间学习其它和缂丝有关的技术,至此他已完全掌握了缂丝生产的整个生产工艺链,从一根丝线到成品完成的各个环节皆了然于胸,近二十道工序能够独自非常熟练地操作完成。1997年厂部委以重任,派他去新市分厂任厂长,历经三年。这段时间是他在业务上飞速成长的三年,通过完成高要求的日本订单不断地自我完善,刷新对技术高标准的认知。同时也因为技艺上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日本的大订单几乎都放在他们厂而舍弃传统缂丝基地——江苏,德清缂丝一度蜚声海外。由于业务能力的提升,2000年,柯翔祥又被派往三桥分厂任主管。
(柯翔祥缂丝作品)
正当柯翔祥踌躇满志的时候,外部形势却在经历着风云变幻。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改制,其后又因外贸形势的变化而分崩离析。放不下对缂丝的热爱,2003年,他在私营城办起了自己的缂丝厂,苦心经营的同时继续探索工艺改进。但个人的努力抵不住行业由于依赖外单而带来的严峻的生存环境挤压,苦苦支撑了四年以后,他结束了自己的首次创业。
歇业整顿期间,柯翔祥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和教训,顺应时势,将目光放在国内市场,潜心研究唐宋以来的缂丝工艺“明缂丝”和“本缂丝”,将这些工艺应用在缂丝艺术品的织造上。
2010年,当柯翔祥得知德清最后一家缂丝工厂将面临关闭时,怀着对缂丝技艺深深的感情,明知艰辛还是接手了这家工厂。他心里想着:“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难,我都要坚持到最后一刻,要为我们德清、为浙江保留住这份古老的丝织技艺,不让这门本就濒危的技艺在浙地的传承在我这一辈手里戛然而止,这是我作为一名手艺人的责任与担当。”
幸好不久之后,国家提倡“工匠精神”,提倡传统文化的传承,这让广大手艺人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意识到这种技艺的市场前景和艺术价值,——因为其不可复制性、原材料的不可得、工艺的复杂性、制作过程的繁琐,让缂丝成为当仁不让的“世界级奢侈艺术品”。近几年来在政府扶持和行业互助下,苏州的缂丝行业走出低谷,屡出佳绩,名家辈出,很大程度地恢复了明清以来的盛况。这也为德清缂丝行业的复苏带来了希望。
受此良好环境的激励,2017年,柯翔祥开始尝试走文创之路,利用自身擅工笔画的特长,制作高档摹缂名家画、宫扇等艺术品,制作技术和质量得到本行业的极度认可。2018年经申请成为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2019年初和中国美院研究生团队合作开发缂丝首饰。现阶段则加入本地学校的艺术课堂,通过系列“走近缂丝”这门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在培养传统美学认知的同时,能够了解与喜欢上缂丝这门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丝织技艺。
(柯翔祥展示缂丝技艺)
柯翔祥为自己在传承缂丝技艺、开拓缂丝市场方面多年的努力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事行业二十余年来,改进了传统缂丝工艺,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研发出了深受日本客户喜爱的水波纹缂丝腰带,并将这项技术反哺给缂丝工艺的大本营——苏州。由于现代缂丝工艺上的多样性,较之传统的“明缂丝”在艺术表现上更有呈现力,日本丝织业的几家领军企业纷纷与他的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从此成为缂丝腰带生产的头部厂商。
2.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越来越被重视,缂丝技术也遇到了发展的好契机。他重新回归传统缂丝的研究,并制作了一批文创类艺术品。同时,为了更好地将缂丝这种和湖州地区传统农桑经济与丝织文化息息相关的技艺传播开去,不让它因为小众而渐渐消失。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将缂丝技艺编成课件,在学校里开展普及教育并实际操作,让更多的孩子们通过他的课了解缂丝、了解德清地方特色文化。
3.苦心孤诣保护缂丝技术,使其不在本地消失。任何技术,当市场不再需要,就是它退出历史舞台之时。缂丝作为高雅与实用并存的丝织工艺,有着很强的收藏价值,大部分作品本身就是艺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如果因为其小众而慢慢消失,着实让人痛心。柯翔祥坚持工厂化生产,在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而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咬牙挺住,只为将这门技艺留在浙江。当年有主管全省工艺美术的领导在参观他的工作室时,感慨地对他说:“多谢你的坚持不懈,将缂丝技艺保留下来。因为你的存在而填补了浙江不曾有缂丝技术的遗憾。保持自己的特色,勇敢走下去吧,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会给缂丝以一席之地。”因着领导的勉励和自己内心的眷恋,他在继续坚持。他决心要以一颗匠人之心,好好地将技艺传承下去。
(专心致志只为一根丝)
(文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