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酬诗与唱和诗
(2020-06-08 12:44:12)
标签:
赠酬唱和 |
分类: 谈事论道 |
赠酬诗与唱和诗
卢明龙
赠酬与唱和,是旧体诗词创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二者既有相同处,又略有区别。
赠酬诗,是与人交往或者亲友同人间赠答的诗作,分为赠诗和酬诗。赠诗,是当诗人有所感受,有所思念或者需要叙述事情、阐述观点时,写给亲友同人的诗,有时候可以代替书信,或者附在书信后面作为补充。酬,即为酬答、应答,是对别人赠诗的一种回应。赠和酬一般都有特定的对象,所以赠酬双方的交流是闭合式的。这种交流可以是单向的,即可以赠而不酬;也可以是双向式的,即有赠有酬。
赠诗比较有名的举例如下: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罗隐《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酬诗比较有名的举例如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的赠诗是对刘禹锡才华的赞叹,对他二十三年贬谪生涯的同情,批判了朝廷的昏暗,社会的不公,是一种无奈的叹息。刘禹锡的酬诗也叙述了自己二十三年的艰辛,以及对白云苍狗、世事沧桑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白居易的感谢。这一赠一酬,后世传为佳作。
也有一些赠酬诗是为了求取某种利益而进行试探的,如唐代的“行卷诗”,就是唐代应试考生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这种行为被称为“行卷”。“行卷诗”最为有名的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虽然明写闺情,实是以新妇喻自己,将夫婿比张籍,用舅姑即公婆来暗指主考,“画眉深浅”则指自己的诗文。该诗含蓄而有余味,得到了张籍的赞赏。张籍回赠诗如下: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同样是明写妆容既美、歌喉又好的女子,实际是对朱庆馀才华的赞赏和前景的看好。
诗的味道常常就在于含蓄,有的情况下,明明是在拒绝别人,却给了双方台阶,不至于撕破脸面。如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李师道是唐代的藩镇割据势力,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势大权重,炙手可热。他有自己的野心,就以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张籍则主张维护朝廷权威、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但是李师道当时的权势不是张籍轻易得罪得起的,于是,他以节妇自比,表明了自己忠于朝廷的态度,又对李师道表示感谢,同时以“相逢恨晚”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同样是拒绝,该诗比古乐府《陌上桑》的“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以及《羽林郎》的“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要婉转谦卑很多。所以,李师道最终也没有为难他。
唱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赠酬诗大多可以看作是一种唱和诗。唱和,原指歌唱时此唱彼和,是歌唱的一种形式。《诗·郑风·萚兮》有“倡予和汝。”唐陆德明释文:“倡,本又作唱。”后成为作诗的方式之一。诗歌唱和过程中,“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或一句诗;“和”,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原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和答。唱和之作,内容上要有衔接、呼应,而不能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
唱和的主体可以是封闭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封闭式的唱和可以是两人之间的一赠一答,可以是特定的数人间的相互赠答;开放式的唱和中,和的主体可以不固定,可以是一人首唱,别人看到以后非常喜欢,纷纷来和,一唱十和,一唱百和都是可以的。写和诗的时候可以和相识人的诗,也可以和陌生人的诗;可以和今人的诗,也可以和古人的诗。不管哪种类型,唱和的诗作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唱和的形式很多,有和意、联句、分韵、和韵等。
1.和意即和诗只应和原唱的诗意,两者只在内容上相关联,可以各自选取不同的韵部。如上面所举白居易和刘禹锡赠酬诗、朱庆馀和张籍赠酬诗。唐代最著名的一次唱和为岑参、王维、杜甫等人和贾至“早朝大明宫”的诗,其韵部皆不同:
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2.联句,即一人首唱,另一人或另外多人依次咏句的形式。如唐代颜真卿等人《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颜真卿
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刘全白
榛芜掩前迹,苔藓馀旧痕。——裴循
叔子尚遗德,山公此回轩。——张荐
维舟陪高兴,感昔情弥敦。——吴筠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强蒙
岖嶔横道周,迢递连山根。——范缙
馀烈暧林野,众芳揖兰荪。——王纯
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魏理
远水明匹练,因晴见吴门。—王修甫
陪游追盛美,揆德欣讨论。——颜岘
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左辅元
流霞方泔淡,别鹤遽翩翻。——刘茂
旧规倾逸赏,新兴丽初暾。——颜浑
醉后接倒,归时驺骑喧。—杨德元
迟回向遗迹,离别益伤魂。——韦介
览事古兴属,送人归思繁。——皎然
怀贤久徂谢,赠远空攀援。——崔弘
八座钦懿躅,高名播乾坤。—史仲宣
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扪。——陆羽
花气酒中馥,云华衣上屯。——权器
森沈列湖树,牢落望效园。—陆士修
白日半岩岫,清风满丘樊。—裴幼清
旌麾间翠幄,箫鼓来朱轓。——柳淡
闲路蹑云影,清心澄水源。—释尘外
萍连浦中屿,竹绕山下村。——颜颛
景落全溪暗,烟凝半岭昏。——颜须
去日往如复,换年凉代温。——颜顼
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李崿
再如《红楼梦》一书大观园中《芦雪庵联诗》:
一夜北风紧,(凤姐)
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李纨)
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香菱)
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探春)
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李绮)
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李纹)
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岫烟)
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湘云)
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宝琴)
香黏壁上椒。斜风仍故故,(黛玉)
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玉)
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宝钗)
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湘云)
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宝琴)
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湘云)
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宝钗)
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黛玉)
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宝玉)
林斧不闻樵。伏象千峰凸,(宝琴)
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湘云)
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探春)
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岫烟)
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湘云)
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黛玉)
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湘云)
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宝琴)
海市失鲛绡。(湘云)寂寞封台榭,(黛玉)
清贫怀箪瓢。(湘云)烹茶冰渐沸,(宝琴)
煮酒叶难烧。(湘云)没帚山僧扫,(黛玉)
埋琴稚子挑。(宝琴)石楼闲睡鹤,(湘云)
锦罽暖亲猫。(黛玉)月窟翻银浪,(宝琴)
霞城隐赤标。(湘云)沁梅香可嚼,(黛玉)
淋竹醉堪调。(宝钗)或湿鸳鸯带,(宝琴)
时凝翡翠翘。(湘云)无风仍脉脉,(黛玉)
不雨亦潇潇。(宝琴)欲志今朝乐,(李纨)
凭诗祝舜尧。(李绮)
大观园中林黛玉与史湘云中秋夜联句则是两人间的唱和。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结尾。
3.分韵: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如宋代刘汝进《与客九日游龙山以“尘世难逢开口笑”分韵得“口”字》:
纵步龙山颠,放舟龙荡口。
群然雁鹜行,杂之牛马走。
我拙不能诗,我病不能酒。
试问赏花人,还有菊花否?
分到哪个字,就要用这个字同一韵部的韵字,而且分得的这个韵字一般也要包含在诗韵中。
4.和韵:应和诗作,按照原唱韵部或韵字的叫和韵。包括次韵、用韵、依韵、叠韵等。
次韵:又称步韵。不仅使用原唱的韵,还必须用原唱韵脚上的那几个韵字,并且韵字的先后次序都要和原唱一样。唐代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说:“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原注:“乐天曾寄予千字律诗数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后来遂以成风耳。”清代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其实次韵(步韵)因为韵字已经选定,不需要再从韵部中斟酌选取合适韵字,有时反倒快捷,只是要出佳作比较困难。
用韵:即以原诗韵字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清代吴乔《答万季野诗问》:“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
依韵: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部而不必同字。
叠韵:其实是次韵的一种。指赋诗时重用前韵,可以指和他人诗作,也可以是自作自和,可以三叠、四叠多至数十叠者。叠韵可以顺叠也可以倒叠。顺叠即韵字按照原唱的顺序,倒叠即韵字与原唱的顺序相反。
词作为旧体诗歌的一种,又被称为“诗余”,其和韵与诗类似。
从诗词质量上看,原唱一般是质量比较上乘的,所以才让别人有写和诗的兴趣。和韵的诗因为受到韵字的牵制,往往束手束脚,要出彩相对困难。但是,才雄思捷的作者却常常能不受羁绊,独出机杼,作品质量超越原唱。著名的和词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质夫即章栥,他的原作如下:
《水龙吟·杨花》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首词到了明、清时代依然有不少人和,可见其影响。
诗词赠酬、唱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可以叙事、咏物,也可以抒情、议论。有些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有一些纯粹是游戏笔墨。我们今天学写诗词,也可以有意识地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有助于我们更熟练地掌握写诗技巧,提高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