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诗词中的用典
(2020-02-24 16:10:58)
标签:
诗词用典 |
分类: 谈事论道 |
略谈诗词中的用典
卢明龙
典,即典故,又称为故实,本意指的是古代的典制和掌故。典故一词,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故实之说,语出《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於遗训而咨於故实。”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境来说,典故或者故实,就是诗文中采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从典故的来源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系统,包括“四书五经”以及历代正史记载、官方著录的史实、奇人、异事、言语等。
2.民间系统,包括民间故事、传说、神话、习俗以及著名事件、地方文化等。
3.文学系统,包括历代文人墨客所写的诗歌、散文、笔记、戏曲、小说等。
4.宗教系统,包括宗教典籍、故事、传说、公案、著作等。
中国古代的诗歌,最早产生在民间,是生活、劳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以抒情言志为主,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周代有“采诗”的文化制度,专门来收集民间的诗歌,统治者以此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后来,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创作主体逐渐由民间转向士大夫以上,诗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起来,语言也更为文雅,一些逐步形成的典故也被运用到诗歌中去。
那么,在诗歌中运用典故,有哪些作用呢?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
1.以史为鉴,或者以古讽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千百年前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在后面的岁月里重复上演。比如唐代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写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但是秦代以后“文字狱”照样屡见不鲜。还有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陈后主写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因为安逸享乐而亡国,但是当年亲自带领大军南下平陈的隋炀帝,在接手了父亲创立的基业之后没有多少年也就折腾完了,根本没有吸取陈亡的历史教训。据说陈后主被俘虏后,与杨广还有过交往。杨广当皇帝后,更在梦中与死去的陈后主相遇,并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舞了一番《玉树后庭花》。所以李商隐在《隋宫》一诗写道:“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陈朝的教训,隋朝没有引以为戒,到了晚唐,又何尝不是如此?
诗人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自己看到的一些社会弊端、隐患未必能够直言,所以只能“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一方面是讽刺,另一方面也是规劝。
2.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唐代的大诗人,很多都是用典的高手。如“诗仙”李白,经常会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头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就是用了楚狂接舆嘲笑孔子的典故;《行路难》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的是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是化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典。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山阳闻笛”和王质“观棋烂柯”两个典故。
3.引起共鸣,增加表达效果。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虽然诗意比较朦胧,但是读这两句诗的时候,读者会被带进这两个典故的意境之中。还有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曹刘,生儿当如孙仲谋!”孙权作为曹操和刘备的后辈,却能以江东之地与他们抗衡,是难得的人才啊!不单是曹刘,谁不想自己的后辈能够像孙权那样出类拔萃呢?
4.凝练语言,同时丰富内涵。
运用一个典故,往往能把长篇大论都未必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全部包括了。如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寥寥八个字,就把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招贤纳士的策略、笼络人心的目的等内容全部涵盖了。天下贤士英才不用去看什么“招贤榜”,只看这八个字就已明白。
同样,现在我们看到“程门立雪”就知道尊师重教;看到“秋风鲈脍”就想起乡愁别绪;看到“封狼居胥”就想到金戈铁马。这些,都是典故的魅力。
所以,典故在诗词中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的运用,使诗歌由直白变得宛转,从浅薄转向深沉,含蓄典雅,庄重得体,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人联想,发人深省。
典故的分类:主要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多是引用前代的故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语典多是引用前代名句,如“甚矣吾衰矣!”但是通常有很多语典又是和事典紧密结合的,因为经典的语言往往会有其本事,如“我见犹怜”、“树犹如此”等。
在诗歌中运用典故有哪些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如下:
从运用的手法来看,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的原事,使读者能从语句的字面就能知道是某个典故,就是明用。
如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一眼就能看出典故的来源。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将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使之天然浑成一般,“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如辛弃疾《贺新郎》上片:“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其中“甚矣吾衰矣”出自《论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辛弃疾在这里用来自况。“白发空垂三千丈”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此来形容衰老之态。“能令公喜”出自《世说新语·宠礼》:“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我见青山多妩媚”则本自唐太宗评价魏征的话:“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短短几十字中一连用了数个典故,却没有堆砌之感,主要还是将典故融化在了语句之中,显得自然贴切。
从典故的用意来看,可以分为正用、反用和侧用。
1.正用:就是作者在诗文中要表达的意思与典故本身的含义一致的用法。唐李商隐《忆雪》:“预约延枚酒,虚乘访戴船。”“延枚”是梁孝王的故事。《昭明文选》卷十三:“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访戴”指王徽之访戴逵的故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反用:典故在诗词中的含义与其本事相反的用法,是对典故的再次创造的过程。如:
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念故土,上疏请求放归,希望在未死前,能活着回来。《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但是唐代戴叔伦《塞上曲》则说:“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3.侧用:指故意避开典故的正面和反面,旁敲侧击,从一个侧面取用,从旁显示自己本意的用法。很多时候典故的诗中含义与其本事关联不大。
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引用了东方朔“待诏金马门。”的典故,但是对东方朔的事迹不予表态,只是自比“弄臣”。又如,梅尧臣《田家》:“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借用了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典故,但是其意是写农家的清苦生活,与曹植的本事无关。
典故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辛弃疾是用典故的高手,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休说鲈鱼堪脍”是反用了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则是正用了刘备嘲笑许汜的典故。《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而“树犹如此”则是用了桓温的故事,《世说新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以上可见多个典故密集连用的效果。
运用典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诗人如果平时博览群书,对于各种典故烂熟于胸,在运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2.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如果牛头不对马嘴,容易产生笑话,影响语意表达。如:形容男子对于爱情坚贞的“尾生抱柱”,形容人刚直不屈的“灌夫骂座”,形容绝妙好辞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形容生活困顿的“吴市吹箫”等。“破镜重圆”是形容夫妻的,用在老友重逢则不合适;“甘棠遗爱”是形容官员为地方留下遗泽的,用在父祖留给子孙的遗泽则不合适。
3.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和接受度。选用的时候尽量选取一些来源比较正规,相对耳熟能详,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内容。不能只是自己或者有限的人知道,太过于生僻的话除了让人觉得是在卖弄学问,还会影响诗意的传递,让读者茫然不知何解。当然,也不能随便杜撰。东坡写《刑赏忠厚之至论》:“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曾就此句出处问苏东坡,苏东坡答曰:“何须出处。”苏轼可以杜撰,我们却不可以学样,典故要确实有其出处。
4.运用典故不能是简单的堆砌罗列,应该注意手法。如辛弃疾运用典故时就经常明用与暗用结合、正用与反用结合,消除了许多典故嫁接的痕迹,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运用典故不能过滥,要适可而止。像宋代江西诗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就是容易被认为“掉书袋子”,卖弄学问。在内容上往往过于晦涩,表现力不够。所以该直抒胸臆的时候要直抒胸臆,该适当运用典故的时候可以用典故,取其适中。
6.典故要灵活运用,不能过于死板。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以派生出“高山流水”、“知音”、“伯牙琴”、“子期亡”等一系列的用词。
7.典故也可以与时俱进。典故的运用,并不一定是越古越好,而是讲求“适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近年在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有影响力的专有词汇等也可以成为典故。
总之,典故是用在诗歌中的“调味剂”,使用得法,则味道鲜美,令人爱不释手;使用不当,则寡淡无味,令人索然无趣;或者使用过重,则冲鼻辣目,令人避之不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在恰如其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