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戈亭清福寺的历史与传说

(2019-05-27 09:28:17)
标签:

戈亭

清福寺

历史

传说

分类: 乡愁记忆

清福寺,乡人土语也称为清风寺,位于德清县钟管镇戈亭村。
在戈亭集镇附近,曾经有寺庙多座,其中zui有名的是清福寺、广寿寺、栖真寺(栖真禅院),这三座寺院自南至北不超过五里而且一字排开,密集程度实为罕见。
三座寺院中,清福寺、广寿寺属于戈亭,栖真寺属于与戈亭一河相隔的东林镇锦山延村(沿村),皆见诸信史。所以,戈亭一带有着“一村两古寺”、“五里三大寺”的说法。当然,这里的庙宇不止这三大寺院,原来戈亭一带尚有三官堂、卢家湾附近南胜堂等宗教场所,可谓庙宇林立。现将有关清福寺等三座寺院的记载摘录如下:
据康熙十二年《德清县志》记载:“清福寺,在县北戈亭村,宋乾德二年初建。相传赵松雪常游此,有‘清福宋朝曾建寺’之句。国朝顺治二年重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有相同记载,亦是引用前代《湖州府志》。乾德是宋太祖赵匡胤所用的第-二个年号,乾德二年为公元964年,当时统治浙江地区的吴越国是臣服宋朝的王国之一,吴越国自第-一代国王钱镠起就奉行“善事中国”的国策,当时奉宋朝正朔,所以可以称是宋朝建的,也可以说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时期建的。当时的吴越王钱俶笃信佛教,在国都杭州以及周边兴建了很多寺院。清福寺在清朝末年经历了毁灭性的劫难,根据民-国十二年程森《德清新志》记载:“清福寺,在戈亭村,清咸丰辛酉年燬废,地存。”咸丰辛酉年就是公元1861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一年发动“辛酉政-变”。当时正是太平军与清军在浙江激战,百姓称太平军为长毛,清福寺当时可能就是毁于战火。2000年《钟管镇志》:“位于戈亭杨家桥西南,宋乾德二年(964)建造,清顺治二年(1645)重修,咸丰辛酉(1861)火毁,光绪初重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僧楚光募资重建,现已毁。今杨家畜牧场所在地。”清福寺在当地村民、社会贤达的护持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火日渐兴旺。近年由兴诚法师前来主持,寺院发展较快,已经重建了大雄宝殿等建筑,初具丛林规模。
康熙本《德清县志》对广寿寺的记载如下:“在县北戈亭村,唐乾德二年建,咸通中赐额。”但是这段记载是有误的,唐朝没有乾德年号。唐朝太祖有年号武德,高宗有年号麟德、乾封,唐肃宗有年号至德、乾元,唐代宗有年号广德,均与此年号接近,估计是误书或者脱字。咸通则是懿宗李漼的年号860-874年。所以广寿寺建于唐朝这点应该没问题。又查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广寿寺在县北二十七里(劳志)戈亭村,唐武德二年建,咸通中赐额(胡志)。”这里的“劳志”和“胡志”是明代劳钺和清朝乾隆年胡承谋两个版本的《湖州府志》。2000版《钟管镇志》作:“位于戈亭,唐乾封二年(667)建,咸通(861)中赐额,解-放-前-夕,尚有金刚殿,1955年建茧站时被拆。”“乾封二年(667),戈亭建广寿寺”的提法与《湖州府志》不合,不知所依何本。乾封二年(667年)与武德二年(619年)相距48年。广寿寺今已不存。
另外,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唐寿寺,在县北二十七里戈亭,吴越时建,号‘孝德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额。”这个唐寿寺的寺名与广寿寺接近,唐和广的繁体字(廣)写法也接近。但是按照这里年代的描述,这个吴越的孝德寺、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年间改额唐寿寺的,又分明就是清福寺了。究竟孰为是孰为非,留待更多资料发现再去推敲论证。
关于栖真寺的记载见于光绪《归安县志》:“栖真禅院,在县西南延村,唐咸通六年姚恩舍宅建,号孝义院。宋治平二年改今额(吴兴志),今圮。”以上文字,除了“今圮”二字,均引自谈钥的《嘉泰吴兴志》。
以上是三大寺院历史记录的摘录,这里主要讲清福寺:
咸丰末年焚毁之后的清福寺在一百多年里一直没有大规模重建,据我祖母沈子梅生前告诉我,她们小时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福寺只剩下几间破宇,僧人们不知道逃那里去了。有一年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老和尚,早晚总是敲着木鱼“笃笃笃”地念经,后来也不知去向了。据附近卢家湾村民卢美华介绍,她们小的时候和尚们洗浴的池子尚可见痕迹,据传全部用雕花石板铺成,池子跟鱼塘一样大,石板雕刻很精美,后来整地的时候填了,现在应该在田地之下较深处了。清福寺在建国后一段时间成了集体畜牧场,造起了很多猪舍,养起了大批肥猪,空地挖了鱼塘,开辟了果园等。上世纪80年代,我们幼时去畜牧场玩时还可以见到假山遗迹以及和尚用过的一口缸,上面有青色荷莲等图案。当地老太太们在初一、月半或者佛诞等重要日子里仍旧会在集体房子里念佛、做庚申会等,等她们念佛累了,也会给小孩子们讲讲清福寺的传说故事。下面,我就将陆续听到的一些片段整理出来:

一.金-钟沉在澉山溪
据老人们传说,清福寺本来是皇-家寺院,其前门在澉山溪旁山水渡,后门在百丈港上妙济桥,方圆数里之广,当年皇帝还特赐一口巨大的金-钟,一旦敲响,声闻百里。如果寺院有了急事,只需马上敲响金-钟,杭州京里马上听见,会特别派人前来处理。所以,这口大钟平时是小事不敲大事敲的,谁去乱敲就要治罪。另一说法,金-钟铸造的时候本是“雌雄钟”,一口在戈亭,一口在京里,清福寺里的钟一敲,京城的钟马上会感应到,引起共鸣声,被执事听到后,马上会禀告皇帝。
清福寺因为靠着皇-家寺院的金字招牌,一时香火鼎盛,信众云集。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月满则亏,福多生祸,避之不及。有一次,寺里来了几家有钱有势的檀越,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几个小孩,大人进香布施,小孩在寺里游玩。僧人和大人们事先都交待了,寺里到处玩耍可以,那口钟千万不能去敲。小孩子心性嘛,总是好奇,你越让他不要去干的事情他就偏要去做。他们趁着看守的僧人和大人们走开,溜到大钟那里“咣咣咣”撞了几下。寺里的老和尚们听到声音,知道有人闯了大祸了,于是想办法弥补,派人立刻往京城赶,想去跟朝廷说明情况。但是京里早就听到钟声,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派人快马加鞭赶来了。钦差来了,一听情况汇报,上奏朝廷:“清福寺无事敲钟。”朝廷觉得,给你们这口金-钟是重视你们,你们当时儿戏啊?马上下旨,金-钟没收了。这么大一口钟,那个时候没有大车拉,用大船载呗,从山水渡运上船,沿着澉山溪上溯。僧人们眼睁睁看着无-比的荣誉说没就没了,正在山门口捶胸顿足呢,结果溪上突然起了大风,船根本开不得。想等等风过去了,一准备开船,怪风又起。如此三番,上差们明白这口钟估计是运不走了。只能再请示了。僧人们还想着能把钟留在寺里呢,攀攀关系,套套交情吧,讨个情吧。结果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圣旨一来,命令把钟沉在澉山溪里。一众高僧真是欲哭无泪啊,眼睁睁看着金-钟“噗通”一声推进了溪里,上差们乘着官船扬长而去。从此,清福寺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了。
按:关于清福寺是皇-家寺院的说法,目前还查不到相关记载。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吴越国在钱俶在位30年,一生笃信佛教,在京城及周围兴建了许多寺院,以求保佑钱氏开国称王的累世富贵,所以清福寺或是其中之一也未可知。另外,乡间传说本寺是南宋建立的,是因为人们印象中以杭州作京城的只有南宋,却忽略了五代十国纷争时夹缝里生存的吴越国。从那个时期算起到现在,清福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乡民都比较重视清福寺的恢复,已经筹资重建了大殿及一些配套用房,清福寺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禅修休闲的清净之地,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展现其千年古寺的底蕴,为地方的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澉山溪的金-钟,历史上确有记载,但是与传说故事有所不同:
谈钥的嘉泰《吴兴志》载:“敢山溪钟:在县东,唐天宝中有僧神晤在武康康宝寺铸钟(即今大慈寺)。是夕有星临照,钟声中律吕。朝廷闻之,遣人求取。载至澉山溪,钟沉水。每遇大旱水涸,或闻钟声。武康大慈寺有唐碑载其事。”
康熙《德清县志》有类似记载:“敢溪没钟:唐大历中,有僧住武康大慈寺,欲于寺铸钟。方作念间,忽钟声响彻十余里,远近惊异。及钟成,其声宏越,如向所闻。事彻于朝,命取以贡。郡以舟致之,至县之敢山溪,舟忽欹覆,钟入水。遣人没,求之不得。后大旱,水涸,溪中闻鍠然作声,则钟露水次。亟追迹之,亦复逝矣。”说法与嘉泰《吴兴志》有所不同了。
另外陈景超编澉山当地志书中亦有提到《德清县志》中这段故事,他还附了当地一段传说:“澉山溪溪中有金-钟事,野老代有传言,余闻先考为之说,溪北山水村兄弟两人,弟所养猪,日益见小,逾三年,体缩如鼠,卧于鞋。徽商见之,谓能驮金-钟。兄闻而喜,阴袖至溪畔。猪见溪水脱袖而出,入水化为神龙,俄而负钟起,然兄终因不知令猪上岸之诀,致猪力尽而复沉溪底。”这个倒与《西湖民间故事》“猫儿桥”一篇中六和塔上十二只玉老鼠的故事有几分相似了。

二.澉山溪里捻泥汉
清福寺的金-钟沉在了澉山溪里,从此不见天日,世人再也不能听其音也无法睹其形,只能想象与怀念了。
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正是农闲时节。附近村里的男劳力都出去捻泥了。一般人都是在附近的小河港里,有一个壮汉偏偏要去水流汤汤的澉山溪里捻。捻着捻着,他的捻篰不知道被什么东西钩住了,沉甸甸的。壮汉就抓住捻杆刷刷地往上拔。捻篰露出水面,竟然钩着一条手腕粗的金光闪闪的链条。于是抓住链条再往上扯,越扯越重,越扯越重,重到捻泥船都快要吃不住了。也幸亏壮汉是附近劳力最-好-的,天生有几把蛮力,硬是把链条扯到了尽头,水面下依稀露出了一口大钟的影子。“发财了!”这应该就是清福寺的那口金-钟了,传说是用真金铸造的。壮汉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想把金-钟拉进船里。但是在水里有浮力还好,从水里拉进船里又谈何容易!哪怕壮汉天生神力,脚底下的船却是吃不住分量了。船倾斜十分厉害,水已经从船帮上开始往里灌了,再不收手,船马上就有下沉的危险。汉子心中一急,手一松,金-钟带着锁链“唰拉拉”地往下坠去。汉子反应过来,不甘心就这么失去到手的宝贝,连忙扯住链子的一端不放。但是,他小看了金-钟下沉的坠力,小船进水更加厉害了,随时都有可能被带沉。情急之下,汉子看到舱里正好有把锋利的竹刀。于是拿起来,手起刀落,“唰”地一声,将链子末端砍了几节下来,总算不致于完全落空。可是事起仓促,一竹刀砍断链条的同时,也不小心砍到了自己的手指,鲜血直流。简单包扎一下以后,汉子就揣着链子摇船回家了。
汉子得-到了几节金链子,本来还想着买田造屋之类的。可是,本该马上结疤好转的伤口一直没法收拢,还呈溃烂的趋势。汉子只得切下一点链子上的金子去寻医觅药。一来二去,几个月过去了,金子没有少切,伤口依然如故。汉子觉得有点悲催,只能继续割金疗伤。到最-后,伤口终于收好了,但是,那几节金链也正好用完了。
所以,一饮一啄亦是定数,几两黄金几两福,莫要强求。

三.神-奇九转回魂石
九转回魂石,不知道从何而来。最-早是在福清寺的一个鸟窝里发现的。
从前有段时间,清福寺有两个特别淘气的小和尚。他们不好好念经参禅,却喜欢东跑西颠,东摸西摸。
有一天,两个小和尚发现寺里一株大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鸟窠,他们就又不安分了。其中一个像只小猴子一样,蹭蹭蹭就爬了上去。往窠里一看,几枚鸟蛋躺在那里。小和尚可高兴了,把鸟蛋揣进怀里,然后抱着树“哧溜”一下就滑了下来。两个小和尚正是嘴馋的年纪,掏到鸟蛋以后,他们就琢磨起怎么吃来了。他们分头在野地里找了点干枯树枝,就生火烤起鸟蛋来。不一会儿,鸟蛋烤熟了,两个小和尚正在垂涎欲滴的时候,有位老和尚远远望见有烟,大喝一声“怎么回事?”小和尚打了个激灵,连忙分工,一个踩灭火堆,一个也顾不得烫,把鸟蛋重新揣在怀里,蹭蹭蹭爬到树上,把几颗鸟蛋放了回去,又连忙溜了下来。等老和尚走到跟前,只发现了一小堆冒着余烟的枯枝,摸摸他们身上,也没发现什么东西。就呵斥了他们几句,让他们回去做功课了。
本来事情已经过去了,两个小和尚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从树下走过,鸟窠里竟然发出了“唧唧唧”的鸟叫声。小和尚觉得奇怪,那个小猴子一样的又爬上树去,发现鸟窠里有几只幼鸟在啼叫。小和尚摸着光脑壳纳闷了:“蛋不是都煮熟了吗?怎么还有小鸟孵出来呢?”他在鸟窠里翻了一下,翻到了一块造型、色泽十分奇特的小石板。难道是这块石板让烤熟的鸟蛋都孵出了小鸟?两个小和尚的好奇心理上来,他们拿着这块石板去问老和尚。也顾不上会不会被惩罚,把鸟蛋烤熟了放回去,结果却又孵出了小鸟,然后又发现这块石板的过程一五一十告诉了老和尚。“难道是九转回魂石?这可是传说之物啊!”老和尚虽然见多识广,但还是觉得奇怪。于是打算试验一下,他们找来很多死去的小动物,然后放在小石板上,结果奇迹出现,小动物们慢慢都复-活了。“真是九转回魂石!”于是,这块石头成了清福寺的镇寺之宝。当然,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人觊觎,寺里对外都是秘而不宣的。
有一年,皇帝最宠爱的公主突然生病了,而且群医束手,病情越来越重,人越来越憔悴。皇后娘娘带了人来烧香,求菩萨保佑公主早日痊愈。烧好香,住持僧看到皇后满肚心思、愁眉不展的样子,就斗胆问了起来。皇后将公主的病情告诉了住持。住持思索片刻,然后告个罪离座。他来到自己的方丈,拿出那块九转回魂石,放在煎茶水的壶里用烧开的水浸了一会儿。然后取出石头放好,找来一个瓷瓶,把浸过的水到了一些进去。住持出来重新见过皇后,把那个封好的瓷瓶献给皇后,言明这是佛家净水,或可救公主一命。皇后将信将疑,但想着,反正是净水,即使不能治病也无大碍。回宫以后,让公主服了下去。这一服,神-奇了!公主病态全消,不但脸色红润,还身轻步健了。皇帝和皇后十分高兴,不但赏赐了清福寺很多荣誉名号、财帛田产等,还带着公主前来还愿。清福寺香火一时间又告鼎盛。

四.双僧斗法决生死
清福寺不单是附近最-大的寺院,里面的僧人不少都是有着超凡的武艺的。当时清福寺的围墙有几丈高,但是里面几个厉害的大和尚一个纵身就飞上墙头了。香火兴旺的清福寺,庙产多,名气大,寺里几百和尚又大多习练功夫。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
一天,京城的一位武功高深的神僧也听说了清福寺如何了得。他心中就有点不忿:“小小一个乡野之地的清福寺竟然比我京师名寺还厉害?”他就独自一人风尘仆仆从京师来到了戈亭。
来到清福寺,神僧一看果然恢弘。古刹深宏,围墙高峻,钟磬阵阵,梵唪声声,真是一处好丛林!但是今天来可不是来赞叹的。神僧一飘飘上墙头,大喝一声:“京都神僧前来领教清福寺功夫。”寺里众僧闻言大惊,神僧之名他们也是知道的。有几个武僧想要出头,但是都被老和尚拦阻了。老和尚一悬佛号:“阿弥陀佛,老衲告罪了。”也飞身上来。那知他脚刚沾到墙头,立足未稳之际,神僧却早已伸出双指,往他胁下点来。一个是以逸待劳,又是有心算无心,清福寺的老和尚被一点即中,口吐鲜血坠-落下去。寺里群僧义愤填膺,想冲上去。但是被受伤的老和尚喝止了。对方功力高深,而且在京城又是广有势力。万一他去宣扬一下,说是清福寺里的和尚练武准备造-反,那岂不是灭顶之灾不远?于是,任由神僧飘然离去。
说来清福寺里的老和尚对神僧的功-法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马上服用对症的草-药,可保性命无虞。他马上就让弟-子去采了草-药来煎了喝。但是奇怪,喝了以后不单不见好转,伤势反而越来越沉重,逐渐开始累及脏腑。原来,神僧的练功方法与常人不同,别人是顺手(右手)练的,但是他是借手(左手)练的。借手点的手法需要用治-疗借手伤势的草-药来治。清福寺的僧人们不知道这个情况,还是采了治顺手点伤的草-药来治,就无法对症了。
神僧点伤了老和尚以后,心中开始也颇自得,他知道对方是治不好这伤的。但是后来想想却又后悔起来,无缘无故称对方不注意,一下子伤了人家性命,似乎过于狠毒,也胜之不武。于是,他专门拿了对症的伤药来到清福寺,想要医-治老和尚。老和尚也知道清福寺这些年树大招风,引起了一些势力的不满了。这次明着出面的是神僧,谁知道他背后站着什么人?而且,自己这伤已经拖延了太久,对方哪怕真的给自己治-疗,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了,最终还是形同废人。与其如此,还不如拿自己这条命来换取一寺的平安。于是他坚决不肯服药,最-后黯然圆寂。神僧也没有再找清福寺麻烦,达到目的的他悄然离去。

五.莺莺小姐烧夜香
戈亭的莺莺小姐,到底是哪里人?众说不同。有人说是卢家湾边上崔家兜的崔莺莺,她喜欢的是张记兜上的张生,这俨然又是一出“西厢记”了。也有说她是西施湾头施家员外的小姐,也有说她是邑田湾于员外家的千金小姐等。除了名字唤作莺莺不变,其-他各说纷纭。
这一天,风和日丽,莺莺带了丫鬟来清福寺进香了。当时,离清福寺的初建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了,清福寺早已经不是皇-家寺院,但是规模还在,香火仍旺。只是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班恶和尚来盘踞霸占着了,一个个能够飞檐走壁,本领非凡。据说寺里的和尚站在门槛上任凭别人去拉,寻常人四五个都拉不动。和尚们十分霸道,来往的人走过都被要求替他们种“一枨田”。一枨田是农村的说法,就是在一定宽度之内,比如九颗或者十二颗秧苗的宽度为限,在整爿田的长度范围之内从头种到尾叫“一枨”。但是清福寺附近的田产都是庙产,他们的一枨田比普通百姓的要长多少倍都不知道。凡是被抓了差的老百姓都是又累又怕,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恶和尚中间也有不少偷鸡摸狗、偷-香窃玉之辈,甚至在寺内也挖了地窨子,布下的重重机关,专干那谋财害命之事。但是由于这班人盘踞的时间还不算太长,而且行动隐秘,平时表面上也吃斋念佛,显得慈眉善目,故而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内-幕。事有凑巧,这天莺莺小姐和丫头来烧香的时候寺内别无香客,只她们二人。这起和尚一看这莺莺小姐,口水都立刻流了下来。只见她靥似春桃,眉如远黛,体态婀娜,仪态万方。和尚们魂不守舍,当时都呆了、痴了、傻了。等到回过神来,立马起了歹心,一边口里说着:“阿弥陀佛,小姐请进。”一面相互之间打着贼眼。原来,这佛殿里面是藏有-机-关暗道的,这莺莺小姐进了这佛殿还不等于进了天罗地网。和尚们趁着小姐叩首礼佛,机关一揿,只听“咔吧”一声响,暗板翻起,小姐丫鬟全部掉进地窨子里去了。暗板复合,大殿里回复原样。
再说员外家里,小姐出去烧个香,却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急得跟热锅上蚂蚁似的。派人去清福寺查看,影迹无踪,和尚们在那里装傻充楞:“小姐和丫鬟烧好香早就走了呀。”人们在庙里前后左右都找遍了也没有什么发现。到附近周围方圆数里内到处找吧,亲戚朋友家问问吧,当然也没有结果,况且以前那个时代小姐都是住秀楼的,一般也不会到处乱跑。找了几天找不到,只能报官。官府派人肯定是明察暗访了一番,最-后还是发现清福寺的和尚嫌疑最-大,于是发兵来围剿。当时寺里的恶和尚不在少数,而且身上都有功夫,连官兵都一时奈何不得。最-后增派大队人马,把寺院团团围困,将和尚们杀的杀,抓的抓。但是,有一些本领高-强的和尚,仍然仗着自己一身的武艺和重重机关,逃了出去。只是这里动静闹得太大,再也不敢回来了。从此,总算将为害一方的恶和尚们给翦除了,还了地方一个太平。以后常住的和尚都是普通人,也就不会兴风作浪了。
至于莺莺小姐,官兵攻破寺院以后,让那些和尚找到了关押她的地窨子,结果发现她早就在地窨子里为保住自己的清白而自-杀了。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小姐,常常在庙里纪念她,祈求她的保佑。据说莺莺小姐时常显灵,颇为灵验。

六.四大金刚齐出走
清福寺香火冷清下来以后,逐渐变得十分萧条。
后来,连菩萨都有点坐不住了。寺前的四大金刚,那是皇-家敕造时候的产物,形制远大于普通寺庙的四大金刚。但是这个时候大有什么用呢?都几乎没有人来烧香了。有一天,四大金刚觉得留在清福寺已经毫无用武之地,而澉山那边的清胜寺正在重新翻造,以后香火肯定旺盛。于是他们商量好了,决定去清胜寺。有一天晚上,乘着夜深人静、月明星稀,几个金刚齐刷刷地脱离了底座,离开山门,一起离寺出走了。
四大金刚来到了山水渡,前面是白茫茫的澉山溪。这泥塑之身怎么过去呢?正好山水渡的渡船还横在此岸。靠摆渡为生的艄公此刻正睡在船里。四大金刚把艄公唤醒,却把他吓了个半死。人称“丈六的金刚”,清福寺的金刚丈六可能都不止,此刻全部活了过来,如何不惊,如何不怕?幸亏艄公好歹也是附近村民,平时没少见这四大金刚,慢慢也就稍微回过神来。
金刚们想让艄公摆个渡,把他们送过澉山溪。但是一条小小的摆渡船能有多大,怎么能承受金刚的重量呢?金刚们让艄公别怕:“你只管摇船,一声不要出,我们自有法力过去。”于是,艄公只能让金刚上到渡船。他原本以为渡船肯定会被压沉,到时候自己只能游上岸了。结果,金刚上来以后轻如鸿毛,渡船的吃水都没怎么深。艄公知道是神迹了,于是轻轻松松又一声不吭地把四大金刚全部渡了过去。
从此以后,清福寺的四大金刚就这样在一溪之隔的清胜寺留了下来。

七.宝藏深埋何处寻
    据戈亭当地老人们传说,清福寺曾经盘踞的恶和尚们通过种种手段,积累了不少的金银珠宝。消息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或者是那些恶和尚中漏网之鱼的后人,或者是官府中人的知情者,或者是地方上的有心人,也可能是凭空臆测。但是百年来有个说法代代相传,言之凿凿:说是寺里有个藏金银珠宝的地窨子,只有寺里首脑知道。由于当年剿灭这帮恶人的时候首脑没有抓住,宝藏一直没法找到。更有一种玄乎的说法,称当地卢家湾一位已故的村民甚至知道地窨子的大体-位置。
时过境迁,清福寺自1861年毁坏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这块土地上开垦过农田、桑地,造过畜牧场、木材厂等,现在恢复古寺的面貌并且已经初见规模,可谓是岁月轮回、几度沧桑。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清福寺看不到寺院,只是变成了附近村民口中的一个地名。八十年代,我读小学的时候,这里是畜牧场,我跟一些小伙伴经常来看这里养殖的公猪、婆猪、小猪。也经常到附近的鱼塘里乘荡,摸田螺等。这里还保留着过去寺院的一些名称,如假山、荷花池等。对清福寺也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清福寺能更多地恢复其古刹名寺的面貌。
据说以前有农民在附近锄草挖地的时候捡到过元宝和其-他金银器,这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清福寺里有地窨子、有宝藏的说法。其实,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来随着历代王朝更迭、兴衰成败,不知道有多少有形的宝藏长埋地下,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段的传奇故事,茶-余-饭-后作为谈资佐兴。这些故事传说是先人留下的无形的宝藏,我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挖掘出来、整理出来,化作文字,留给我们的后人。



讲述人:沈子梅、徐阿初、卢阿永、杨水荣、卢美华
收集、整理:卢明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