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蚕桑丝绸
(2018-12-07 11:58:04)
标签:
诗经蚕桑丝绸丝绸文化杂谈 |
分类: 谈事论道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约500年间(一说最早可能产生于夏商易代时期)诗歌,相传当时有3000多首诗,由孔子筛拣编辑,最终入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有周、鲁、商三个部分。《诗经》内容包含了劳动、爱情、战争、徭役、压迫、反抗、风俗、婚姻、祭祀、宴会等方方面面。对《诗经》的运用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劳动、治国、外交等各个方面,所以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又对弟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光对诗经内容要熟练,还要灵活运用。
《诗经》内容如此丰富,其中写到蚕桑丝绸的也有不少,这些相关的篇章、段落向我们展示了2500-3000年前古人的生活面貌。
《豳风·七月》是《诗经》里最长的一首诗,它向我们详细描绘了周代人生产、祭祀等场景,下面选取几段与蚕桑丝绸有关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两段说的是什么呢?有人翻译成了现代诗,可以做参考: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这里有些翻译可能有争议,但是大体意思就是如此。诗中说的妇女要采桑叶,又要修剪桑枝,把丝织物染色,最后给“公子”做衣裳,一年到头是很辛苦的。当然,里面的一些诗句写得很优美活泼的,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田园气息浓厚。与田园风光形成反差的是当时已经进入奴隶社会,作为女奴的普通劳动妇女人身依附于贵族,是贵族的私人财产之一。所以既要从事清苦的劳动,又要担心自己的主人随时会把她们带走。
在另外一首“国风”诗《魏风·十亩之间》里,则反映了当时出现大面积的桑树园林: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诗经.小雅.隰桑》则写了低洼田里的桑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卫风.氓》则是塑造了一个负心汉的形象,这首诗的女主角被男主角追求,嫁给了这个男子。她在夫家辛苦劳动,最后还被男方嫌弃。所以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几个能“不忘初心”呢?
诗里的男主人公“氓”,最早是这样出场的: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男子贼忒兮兮地笑着,抱了一堆布币来买丝,哪里是来买丝的呀,分明是来撩拨引诱的。女子被这个油嘴滑舌的家伙迷惑了,还送他走老远。“你撩就撩吧,好歹找个媒人来走个过场呀。”这么一埋怨男子还恼怒了,只好安抚他,跟他约好秋天来提亲。
等到嫁了过去,这个男的家庭条件不好不说,还三心二意的,脾气又不好。女子心中充满了后悔,但是后悔又能如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另外,在周代,祭祀的时候都需要穿真丝的礼服。《周颂·丝衣》写了周代周王或者贵族祭祀的过程: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祭祀的人穿着鲜洁的丝制礼服,戴着冠帽恭敬地祭祀。“爵弁之服,玄衣纁裳,皆以丝为之,故云丝衣也。”当时重要的礼服是丝做的,所以“丝衣”又成了祭服的代称。
《诗经》里的篇章大多从黄河流域采集,所以写服装材料时以麻、葛等较为常见。但是从以上的一些段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丝的重要性,当时栽桑、养蚕、织染、缝衣主要由女奴或者平民完成,而最后享用的都是贵族。不像今天,丝绸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的真丝制品花色、种类繁多,围巾、披肩、睡衣、时装、床品等等应有尽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是古代贵族都很少能享用到的。天然、环保、健康的丝绸,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