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研經讀史 |
《尸子》中提出的一种时空观命题。《尸子》约为战国中后期作品。“宇”原意指屋檐。《易传·系辞下》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泛指屋宇。《诗·大雅·緜》:“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王逸注:“宇,屋也。”又指屋边,《说文》:“宇,屋边也。”引以为四境,界限。《左传·昭公四年》:“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杜预注:“于国则四垂为宇。”可知“宇”之古文即含有空间范围之意。《尸子》把“宇”概括为“上下四方”,用以指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面的三维空间,说明当时人们关于空间概念的进一步抽象化。“宙”在古时亦包含多种意思。《说文》:“宙,舟舆所极覆也。”《后汉书》卷二八注引《苍颉篇》:“舟舆所届曰宙。”《淮南子·览冥》:“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
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尸子》以“宙”指“往古来今”的全部时间,体现出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深化了古代关于“时”的概念。
《庄子·庚桑楚》中提出的一川时空观命题。《尸子》一书曾对“宇”和“宙”作出解释:“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以空间时间作为宇宙一词的含义。《尸子》对“宇宙”一词的解释明确了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但没有明言时间空间是否存在界限、开端或终点的问题。《庄子·庚桑楚》对“宇宙”的解释,把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明确地表示出来。“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实”,实在。“处”,方域、界限。“无乎处”,无定处。“长”,增长、长久。“剽”,通“标”,指末端。“本剽”,本末,始终。指空间实际存在却无定处可求,时间不断延长却无始无终。既肯定了空间的实际存在,又没有把空间完全等同于物质实体;既肯定了时间的不断流失,又不否认时间无限性。同《尸子》的解释比较,《庚桑楚》的解释强调了时空的无限性,但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维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三苍》云,“四方上下为宇,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也”。“往古来今曰宙。……宙虽有增长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把两种解释合在一起,较好地表述了时间空间的特性。
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中国古代天文中有丰富的关于宇宙结构的设想。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中国古代就逐渐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朴素的直观见解。
后一篇:奇观系列图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