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次回利兹,不是为功课,纯粹就是为了去看看老朋友,叙叙旧,回忆一下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份单纯可爱的感觉。
虽然,路途上有些不顺利。车在什么什么汉姆的地方和谢菲尔德坏了2次,让本来计划2点到的我,一直拖到了下午5点多才到,相当郁闷。
不过,从进入谢菲尔德到利兹的区域开始,我的内心中就已经充盈起了无限的回忆。X44 路车,曾无数次带我走过这条路,把我从布雷顿接到帕金森,去城里的朋友家噌饭,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单纯只是为了去莫瑞森采购一番,或者简单到只是去酒吧喝一杯,或者和朋友坐下来聊个小天。现在,这些人几乎都已经离开了利兹,甚至我的那位老师也要离开了,感到这个城市我不曾呆过,但是,我的确是非常熟悉,特别是那班免费公交,会在该下车的地方跳下车,脑子里有一张利兹的地图,知道哪里有便宜的小店,哪里有令人惊艳的所在,哪里我曾经停留欣赏,哪里我不曾驻足。
硕士们毕业的毕业,转读博士的读博士,留在利兹的几位老朋友,现在也都已经是了博士,我们一道在利兹的一个小酒馆里聊天,他们说着各色英语,韩国的,日本的,中国大陆的,台湾的,还好,都不怎么复杂,否则,真不知道这伙背景迥异的家伙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他们好奇我的工作,我好奇他们的20万字的学术论文,说实话,看英文论文,看上3页我就会头晕脑涨,我特佩服他们愿意用三年时间去考问自己的灵魂,而他们,却佩服我居然真的去工作了,没有完成当年的誓言——读完博士再工作。其实,现在已经想开了,书是要读的,但是没必要一次读完全,否则,30岁了还像孩子一般纯洁,那也不是很现实的事情。
布雷顿豪尔校区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应该正在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而在利兹大学中间的那个新的大楼,名字叫“在利兹的舞台”。记得当年搬校的时候,我们学院的几十个研究生,在一个主题为“搬离布雷顿的得失”的共同作业上,共同发表了一份报告,建议学校即使把学院搬离,也不要放弃布雷顿豪尔的名字,因为那牵扯了太多的人的记忆。本来,在建筑图纸上,大楼的名字是没有确定的,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在设计学院明信片时,只是一个建筑图纸,我还曾把这个大楼的图纸对抄了下来,而现在,当我真的面对这样一个确切存在的大楼的时候,我却突然不能接受,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狭小了。当年随处可见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当年只要见到一个人,不论是谁都会打招呼的日子,也远去了。留下的,是狭小的空间,还有崭新的舞台,以及永远消失的布雷顿豪尔。所以,当我看到大楼里面一个显要位置摆放着画着布雷顿豪尔的大盘子的时候,我的心突然一紧,记得这个托盘的标价是45镑一只,当时嫌贵没买,只买了身衣服,现在有点后悔,但也没处买那后悔药了。
莫瑞森超市,在那里曾经偶遇过许多朋友,第一次在英国逛超市,就在那里,当年刚来利兹时,那些老前辈们风风火火的帮我们这些小朋友采购,告诉我们“利大”的规矩,而现在,同样是年轻的面孔,也是坐在莫瑞森的门口,只是人换了。
帕金森的楼梯,我常常坐在那里吃对面的印巴店1.99镑的炸鸡可乐和薯条,那家店因为假期关着门,我有些遗憾。口内有点小小的生津,但是有碍于那么讲究的外国同学们在场,我也不好意思去吃那垃圾食品,但我悄悄捉摸了一下,等我回伦敦后,一定在网上搜一下有没有连锁店。
和教授会面在水石书店,在利兹的市中心。见了他的老婆和他的小女儿。一个和我父亲基本是同龄的人,却有1个那么一丁点的小孩子。哎。我是一个对家庭和事业相对而言不习惯乐观的人,总在思考问题有哪些局限性,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的局限性,最为紧要的不是现在,而是在20年之后。
有点小忧伤,讲点有趣的事,从利兹回伦敦的时候,国家长途系统的司机,居然在伦敦迷路啦。在我们抵达伦敦一区附近的时候,司机朝我们喊“有谁以前到过维多利亚车站?”没人搭理他,之后,他调高嗓门喊“请问有谁到过!我迷路啦!我第一次开这条线路!”车上的人开始鼓噪起来,有人说怪不得感觉今天怎么老是在绕圈之类的话。不过大家还是很友善的为这位年轻的国家司机指路,最终,在迟到了1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伦敦维多利亚车站,下车时,没有人抱怨司机,大家在下车时都像篮球运动员一般向这位年轻司机击掌祝贺:“康谷软特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