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 |
由于blog规则不能超过2万字符,本节更新完毕。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巴黎圣母院,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有那些生动的表情。
早上起床,先到地铁站附近买了些早餐,有香肠、酸奶、牛角面包还有印巴碳酸橘子汁。陈同学的名言:出门要吃爽。
然后到地铁站去坐车,我对老人,总有一种情节,总在设想老了后的场景,到那时候,青岛也该有地铁了吧。那个时候,是否青岛也会像巴黎一样有了自己的性格?最关键的问题是,到时候,我会在青岛生活吗?
自拍一张。裤子有些破旧了。但不舍得扔,因为时下流行破裤子。
出了地铁,迎面而来明信片,还有法国国旗,一阵小激动。
一对相当年岁的“情侣”正在说悄悄话。
街边的小吃店,在我的印象里,这是典型的欧洲人的生活。坐在街边,一杯咖啡或者下午茶或者是啤酒之类的饮料,一对情侣或几个老朋友坐在一起,享受傍晚的喧嚣与宁静。但走近他们的生活(绝非走进),发现其实并不普遍。
一个貌似无聊的侍者。东张西望。
随着侍者的目光,原来他在盯着这辆小车啊。比qq还卡瓦伊阿~~~。
转过头来,面对着那些丰富的表情,各自的神态。
看到一些很不错的设计,满有创意的感觉。比如这个围裙。
成山状的纪念T-SHIRT。
还有这对很“洋”的脑袋。
终于,在晃晃荡荡中,抬眼望去——居然到了巴黎圣母院了!!!
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曾经拯救了即将倾覆的院落,现如今,巴黎圣母院,已经成了巴黎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决定仔细的去观察一番。这是巴黎圣母院外墙上的雕塑。
进到圣母院,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女孩,我坚信,来自天堂。绝非摆出一个POSE那么简单,真的很虔诚,禁不住,我试想,是否,我也应该真诚的去考量一下自己的心灵呢?
教堂里的一小段说明文字,由于他的设计,吸引了我。
祁福的烛台阵。
近处
再近一点!
有些地方,也是宗教禁区,毕竟要给上帝一点隐私权。
还有那些虔诚的教徒,愿意永远守候在耶稣身边,虽然不知道他们曾经是否是虔诚的。
虔诚的祈祷
背影
著名的彩色玻璃装饰。
又是那种虔诚的,令人平静的安详。
一块写着印度的石碑
那些前来参观“震撼”的游客。
我很欣赏这些富有张力的雕塑。
虽然这些雕塑,有时候也表达出了一种“男尊女卑”。
教堂内,那些游客和祈祷者们。
绚丽的火光,神圣的氛围。
就这样,基督教,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这就是巴黎圣母院。法国的宗教中心。
嘿,别以为是中国国民党党徽,这个可是法国公路的起点。就在圣母院外面的小院子里。中国的公路零点在天安门。
另外一个角度看大教堂。
瞬间。
我们开始向蓬皮杜艺术中心进发。
瞬间
路边享受下午茶的老人。
正在摊巧克力煎饼的大姐。我突然想吃济南的早餐了。
这些绚丽的商品,转瞬而过不去停留。
街头的艺人,自得其乐。
天真的笑脸
他们的生活
年长人的梦想(我也有哈)
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胸前一个i,想起大清朝胸前的那个勇字。
蓬皮杜艺术中心已经显见,这是一对刚刚参观完了的父亲和女儿,看起来很有艺术特质。
悄悄观望这个我梦想的地方。
一个孩子正在战争中,我突然想起一张老照片,孩子与枪。
这些人们。
这种自行车是方便群众刷卡使用的。在大街上可以见到刷卡取车处。
蓬皮杜的一个角度
蓬皮杜广场上的喷泉艺术。尽显现代风尚。
喷泉前留影的人们。
学习艺术要从娃娃抓起。
三个女人1台戏。
瞬间。
大步向前。设计台词:好家伙,终于看完了,这哪叫艺术啊。
不相干的关系。
蓬皮杜的入口。
一些看起来不怎么喜欢艺术。哈。
街头艺术家的作品。感觉技术一般啦。
不过颜色相当鲜艳。所以再来1张。
瞬间。
年轻人
自行车的队伍。
偶遇的激动。
现代艺术的夹缝中生存的传统技师的表演。
在蓬皮杜艺术中心里,正在检测结构艺术品的艺术家。
艺术中心里的装置艺术。
惊叹中。
蓬皮杜先生。
一家三口。
这里究竟是艺术还是垃圾?(设计台词)
夫唱妇随。(设计台词:丈夫:这是艺术,妻子:你说的什么都对,这是艺术)
这个小玩意,(是叫孔明圈么?)在国内也常见。
心灵受到小小冲击后的年轻人。
再补1张
离开了蓬皮杜艺术中心,习惯性的被“明信片方阵”吸引。
我们今天的任务完成,遂决定到处走走看看。
画肖像的人。
艺术家的露天工作室。
嘿嘿,似乎是在互相偷窥。
街边小商店。
今天我们去shopping
这个到底是牛还是河马还是什么其他动物阿……
这些明信片很诱人。
看到中国字,格外亲切。
看到了亚洲的风尚。
这是在等啥呢?
各色人等。
又是一个
一对老夫妇在植物园里小憩。
看起来老先生很大男子主义。
就在老夫妇对面,一对青年男女正在热情得拥吻着。(设计台词:男:唉,吻的代价是,今天晚上的荷包肯定就瘪了。女:他肯定在想自己的荷包呢,今天要整他到没钱坐地铁。男:幸好今天没带信用卡……接吻进行中。)
我喜欢这半个“大饼”。
刚才提到的自行车。具体内容,下节详解。
前一篇:创意遛学观察之巴黎:涂鸦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