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美术作业 |
在法国沙龙艺术风行的时代,有一段非洲情调肆虐的时期.这是欧洲追求异域情调的一个表现.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航海交通的逐渐开拓,远东中国日本情调,南亚印度情调,非洲情调,阿拉伯情调,美洲情调... ...一个个冲击着艺术家的心灵.塞尚,马蹄斯,以及后来的毕加索,追求着个人的感觉,不情愿地被别人看作是哪个风格的艺术家。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里,充斥着诸如:“整体而言,此艺术家属于哪个哪个风格”,“艺术家接近于那个哪个风格”,"这是艺术家的什么什么风格时期”.从我个人批评角度,我不喜欢把艺术家风格化,因为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有探索性的。如果某个艺术家的类似的画作,要么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卖画维持生计,这些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的机械的劳动;要么就是艺术家正在通过不断的创作实现他头脑里的那个理想的“模范”,而这种模范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规程,甚至说把一些艺术家自己都不欣赏的草稿都加以评论,似乎是对艺术家的一种不人道。所以,我欣赏那些“就画论画”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很“八卦”的批评者。那些隐没在艺术家内心中的最隐私的记忆,用绘画透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通过冰山的一角,怎么可能看到全貌?给艺术作品一点私秘的遐想空间不是更好,又为什么非要看到全貌呢?
有些矛盾,又有些迷茫。所以在图书馆里,画了一张我印象中的非洲土风舞女。但这是一张缺失头脑的画作。悲哀也。
后一篇:三角构成--侧面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