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报刊杂志上,频率比较高的几个主题有:
八荣八辱
创意产业
石油涨价
法国学生
创意产业显然是我比较关注的。有资料显示,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我不苟同这样的说法。任何产业的进步,都是需要创意作为支撑的,以前叫创新,再早先叫改革,老早之前叫革命。只是现在在“和谐社会”里,被叫创意。只是现在,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摆在台面上了,所以,创意保护成了很重要的话题。正如美国的一个重要官员对中美关系问题做的评论一样:汇率问题不是中美的最大问题,关键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我很赞同这位先生的观点。在我看来,无论是叫创意产业,还是叫什么改革创新,关键问题是如何能让新鲜事物得到良性发展,一是要靠民间的保护与推进,二就是要靠政府的管理。也就是知识产权的管理。如果不建立更严肃的法律去制约那些随意盗取知识产权的法人,那破坏的将不是某个产业,而是破坏整个产业链。如同一个中国的大脑瘫痪了,还谈什么良性发展?
此话题,点到为止,以后我会慢慢去研究,写一个完整的报告。
对于blog有的时候,真是又怕又爱。爱,是因为这里是私人会客厅,恨的是我把这里当日记涂抹,有时候真感觉这个东西保证不了我的“知识产权”。呵呵。
这几天去逛书店,因为过生日,哆啦要送我324元的图书,所以我疯狂地到处转悠,对我来说,去逛书店,就像渡假。那种畅快,无以伦比。
逛了几家书店,有几点这样的感受。
第一,书店里的书多,但我却不知道哪些是新书。
第二,书店里没有方便的检索工具,我不能方便地找到我想要的书。
第三,如果我买的书比较多,拿起来真是相当的麻烦,特别是有些路边店,不方便停车的条件下,肯定会阻碍那些想买书但不想提的人。
第四,书店对自己的图书没有定位,即使有定位的,也不很明确。
第五,书店缺少真正的售后服务。
对这几条,我简单的解释一下,这都是我看到的并想到的。
对第1条的解释:到了一家书店,只是把一些畅销书和新书摆在门口的位置,但是这样占的空间很大,各种书放在一起,我无法从新书中找到比较的感觉,买书和买衣服一样是要比较的。新书在一起是无法比较出想买哪一本的,为什么不把新书按照类别放到该放的位置的显眼处呢?比如现代文学类的。把新到的放到现代文学类的书架的显眼处,我认为比摆在门口要好。
第2点的解释:如果能把书的条目制作成传单或者是宣传册,在读者中免费发放,会更好,并且在宣传单中增加问卷调查,会更有经营价值。(再深入的就需要细致的策划了)
对第3点的解释:假如能有同城送书的业务,那简直就是太好了。这样可以让书商与客人建立联系和沟通,会更有市场竞争力。此外如果顾客的书很多,达到一定的重量,可以申请要塑料或布背包。在背包上增加广告,是不是又是一道亮丽的广告啊。这个点子是我从足球赛中球衣的设计中想到的。特别对于小孩子,如果包设计的精美,那简直就是活广告啊。
第4点的解释:每个书店都应该让读者站在书店的外面就能知道这个书店以什么为特色,比如外文书店,是英文的,医学书店,是医学的。法律书店是法律的。书城,是大宗书的。那那些小书店呢?是不是有以流行书为主的书店呢?是不是以八卦新闻为主的书店呢?假如顾客能够有想要什么样的资料就去哪家书店的念头,那书店的名字和定位就是个无形资产了。
第5点。售后服务。这是我在青岛某个书店看到的。我看到了商机,但却没时间去做,真是惋惜啊!我想买一本书,打4折的。但我嫌弃这个书好旧,边都黄了,所以我就把书放在收银台上,对服务生说:这书边都黄了,如果再新一点,我就买了。我便转身去看别的书了。但我偶然瞥见收银员由于没事,就在用一种他们自己制作的工具,一块包了一层砂纸的小木块给我磨书边。只用了半分钟,这书就翻新了!我很有兴趣地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你不是说边都发黄了吗?为了能让你买,我只有这样了。我开玩笑地说:是不是你们经常这样对付旧书。他们说:旧书我们都有这样的工序翻新。其实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把这么好的机会都丢掉了。如果我是你们的老板,我就提供图书美容服务!谁家没有看旧了的书,看着那些边缘抹黑了的书,多么心痛!如果你们提供这样的磨书服务,一本5毛的话。呵呵。也许会有大买卖哦。让这些白天无所事事的书店也有点活干,多好!可惜啊。没人想到。
期待有心人能够发现这些问题。也许新的创意行当又要出现。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