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我15【大散文】
(2024-11-18 18:55:40)
标签:
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4文艺评论 |
社会与我15【大散文】
1.
2.
3.
4.公安里旧事【第三篇】【摘录】
我的爷爷向我说过,很多的关于我们老家荣成寻山所的故事。时至今日,对于这一些寻山所的故事,我依旧还是那样地记忆犹新。爷爷说,古代之时,山东省有九州十府一百零八县,荣成县乃是一百零八县之其中之一。爷爷说,我们祖上是从云南,经过万里跋涉,迁徙来到荣成寻山所的。爷爷说,明朝黄姓军官之中,有亲兄弟二人,一个弟兄落户于荣成寻山所,另一个弟兄落户于荣成黄家楼村。爷爷说,原本的寻山所旧城,长宽都是1100米,3个城门,城中间有一个鼓楼。鼓楼,乃是在倭寇入侵之时,集合将士共同抗击倭寇的发出号令的地方。寻山所鼓楼之作用:登楼击鼓,振臂一挥,兵士聚集,万众一心,抗击倭寇。据史书记载:日本国倭寇,明朝初期,曾经三次入侵威海荣成海防。这三次日本国倭寇的进犯,均被英勇的明朝卫所将士所击溃。随后,日本国倭寇的进攻路线,随着中国大陆海岸线向南移至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后来,明朝任命名将戚继光任指挥使,有其领导南方沿海地区的抗倭寇战事,取得很多次辉煌的胜利战果。在这个意义上讲:戚继光的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抗倭名将。爷爷说,后来,寻山所的城墙,在抗日战争之时,由共产党领导着群众拆掉了。拆掉城墙之目的,据说是为了防止日本鬼子利用古城墙修建侵略据点。爷爷说过,明朝洪武年间,黄将军、樊将军及另外一位将军,将其明朝官军的指挥部设在寻山所。三位将军的官职是明朝节制使。现在寻山所的居民之中,黄家,樊家,张家和席家为大姓,他们都是明朝卫所军人的后裔。后来我听村里人说,寻山所黄家和其他几户大家族的家谱,都在文革中毁掉了。明代开国之后,注重海防。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实行屯兵制度,明初在山东建有:9卫10所,寻山所是其中之一。今天寻山所只是一个小地名,隶属荣成市。根据明朝兵制:“卫”是明朝的军事组织单位,又是军事化的行政区划单位,级别比“府”大一级,军户编制为5600人。“卫”之下是“所”,其军户编制为1220人。
我们知道,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府兵制。“府兵制”是十六国时期在西魏文帝(公元535
我们知道,朱元璋起兵创建王朝的过程中,召募来的士兵是其军队的主要来源。明洪武时期,天下已定。可是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便不再采用召募的方法凑集军队了。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
我们知道,卫所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组织。卫所军户是世代居住于一地的,并且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 “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由于当时军户的主要义务是:壮劳力出丁当兵,其家庭生活负担沉重。为了保障军户的基本生活,为了稳定军心,故明朝政府多分给其房屋和田地,使之有固定的口粮,并免除其户丁徭役。明朝卫所制规定:正丁服役于卫所,必须携带家属,以安定生活其并能够生儿育女。因此,明朝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战争时期,军丁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军丁则归还卫所,或者耕地种田,或者出海打渔。屯田耕作收获所得,全部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所需。
我们知道,明朝卫所制规定: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军士及军官都属于军籍。明朝的每一卫所: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编制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但权力分散,兵将分离。明初,总兵、副总兵官,均由公侯伯都督任职。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有九卫十八所。寻山所,是明朝著名的海防守备御所。
爷爷说过,寻山所黄家的后代,都有习武的优良传统。爷爷和二爷爷都是功夫高手。爷爷身高一米八几,神采奕奕,身手矫健。爷爷少年时练习武术,擅长“通臂拳”。
5.【公安里旧事】:写的是我个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九年的学习过程,也是我的少年的心路历程。
6.此乃【公安里旧事】的导语。
如果朋友们有兴趣继续阅读【公安里旧事】,请登录【360个人图书馆。黄盟工作室】。
【全文完】
黄盟原创。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