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的诗意人生【散文】

(2021-06-14 08:15:56)
标签:

文化

分类: 2小说散文

苏东坡的诗意人生【散文】

 

 

 

1. 苏东坡久负盛名,人们对其耳熟能详。本篇以一首七言藏头诗作为开头:【苏东坡的诗意人生】:

苏轼才气冠古今

东坡烧肉暖吾心

坡上俯视大江沁

的确明月照影身

诗篇留赠两千巡

意欲乘风展翅寻

人生几何著美文

生当豪杰斯天神

苏轼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代:苏轼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做官。元丰三年,苏轼"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做官。苏轼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代,苏轼获大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苏轼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 取得很高成就。苏轼散文豪放自如,"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称赞下,苏轼声名大噪。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师友,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反对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2.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3.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4.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不忠,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5.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元老纷纷上书,变法派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由此而来。

6.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后来,苏轼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苏东坡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7.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8.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三潭映月)作为标志。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赐你、此乃“苏堤春晓”。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9.绍圣四年,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10.苏轼在词的创作,成就非凡。苏词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善用词题和词序,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词中大量使事用典,始于苏轼。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词的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文学作品中,二千七百多首诗,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突出。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苏轼对社会的批判他对封建社会中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的批判意识。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平易自然,这是宋文不同于于唐文的特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自己的人生哲学,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苏东坡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高的山峰苏轼: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苏门学士苏堤上

轼德文章词风扬

诗曰哲理孕力量

词曲流行千古长

一首七言藏头诗:【苏轼诗词】,作为本篇的结尾。

 

【全文完】

黄盟.2021-06-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