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合麦田与SKT联姻证明:数字化的娱乐产业需要大资
说在前面的话
在“SKT战略投资太合麦田”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一名韩方代表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大意):希望未来是音乐引领科技的发展,而非过往般科技引领音乐……
戴方老师所引领的《北京晚报》娱乐版中的报道,称SKT为“韩国移动”,此最能反应出SKT的影响力和实力。SKT除了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事——他们在韩国有自己的手机厂牌、音乐公司、经纪公司、演出公司——而且还是数字化娱乐方面的创新者。据称当今国内的很多增值服务的模式,便是借鉴SKT而来。
太合麦田前身是麦田音乐,华纳时期称为华纳麦田。(我以为是)校园民谣浪潮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后来我遇到很多人,都认为:麦田音乐是最有品质的音乐。我想和校园民谣时期所产生的众多优秀作品分不开。太合麦田成立之后,收购了红星音乐,并购买了九雨天下(刀郎)的部分音乐权利,完成了版权结构的补充。其中包括:许巍、田震、郑钧、麦田守望者等优秀作品。太合麦田还拥有沙宝亮,满文军,朴树,李宇春,阿朵,莫艳琳,钟立风等优秀歌手……
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公司。坊间传闻,日本艾回音乐进入中国前,先对国内的音乐公司和市场做了长期和认真的调查。最终,太合麦田在版权、影响力、演出市场、娱乐行销等方面以高分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于是艾回便把太麦做为第一竞争目标来比较。
从两方面看
SKT当初10亿美元债转股进入联通,就已经初露端倪。
对SKT来说,韩国市场已经是充分发掘和掌控的了,我相信,他们即使在韩国内市场上拼进全力,可能从业绩上来说,并未必见得有什么大的变化。而中国国内这么大市场,是全球资本都垂涎的。现在这个时机,又真可称得上是“难得”。
一方面,唱片行业的长期低迷。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唱片业有盗版,但还不那么严重,技术瓶颈出在了“印刷业”。因为想印和原版一样的封面比较困难,国家首先对印刷厂的管理比较严格,而且相关照片的取得比较难。于是,就曾经出现过:拿着20万的盗版商人,来买20万张磁带封面的闹剧。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这道坎儿是过了,接着是CD制作流水线少。不久,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于是,唱片行业受到了空间的打击,正版盗版在市场上的比例,达到了空前的1:19。即,市场上只有5%的唱片销量是正版。
所有唱片公司都认为,这是最糟的时候。(我就是那个时候进的唱片公司)……大家都在扬首以盼国家对盗版非法出版物重手打击。就在这时,互联网的出现了——音乐数字化。结果怎么样?现在盗版的大厂商都已经收手了。盗版的都不干了?!你想这利润是多可怕的负增长!!盗版商不用负责付给歌手费用、付给制作人费用、编曲歌词歌曲作者费用、化妆造型摄像师费用;不用付录制费用、不用买版号;不用付宣传费用,打榜成本……只是出个压碟的钱。就只是这样,他们都不干了……那这么里面还能有什么收入?
真正从歌曲版权上得来的费用,看来,也只有移动增值服务这棵救命稻草了。又怎奈这两年像王小二过年……
SKT进入国内的唱片业,可谓正当其时。
另一方面唱片业也确实需要大资本的运作。
举个例子说:国家版权著作权协会称,百度是互联网音乐的毒瘤。是不是言之过重,我不评说。不过,百度颇有当年曹操的意思。只不过它是“挟话语权,以领诸侯”,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制作了音乐搜索引擎。唱片公司也曾群起攻之,但最终还是由于种种原因分崩离析。说到底,还是因为那少得可怜的一点利益。
如果百度的mp3搜索引擎有一百个害处,只有一个推广了歌曲的利处。但是,由于我和它打官司,我就连着一个利处也得不到,那不是更亏?
不由得,我想起刚上大学,老师给我们举的一对可气小情侣的例子。一对学生小情侣在密林幽会,结果男的被三男子打晕,女的被强暴。后报警调查,让他们提供关细节,以破案,但迟迟没有进展。过了数日,女的拿出一个BP机,说是当初从犯罪人身上拿的,本来想留下来,后来想到可能对破案有利……于是才拿出来……没给警察气劈了……
吃了这么大的亏,还难得想到那点小利。
话说回来,唱片公司不团结的原因,还是因为一些小利。据说,百度会给一些大的唱片公司钱。主要是在搜索结果栏里弹出广告的分成(铃声并没有分成)。据说分成的费用,一些大的公司,可以达到每月近万元。
我真觉得,这是对音乐产业的侮辱!
惟一的方法就是,唱片行业有一个大的资本进来,把所有的优秀版权全买断,然后有计划的进行经营,这才会让音乐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别饥一顿饱一顿的。
有的看客可能觉得,这样会让自己付费听音乐的机会变多,花的钱会多,去抵制。老实说,请问在许巍、朴树之后,大陆还出现过多少打动过你的男歌手?你觉得,还有多少机会听到周韧、王勇、朱哲琴那样的非主流音乐唱片?
音乐产业已经被彩铃这些东西折腾的够乌烟瘴气了,我希望她能被注入一支强心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