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静-新智元
杨静-新智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839
  • 关注人气: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信群里的新人生

(2014-04-01 23:38:27)
标签:

杂谈

自从2013年12月20日,微信升级5.1版本后,微信群人数上限增加到100人。别小看群聊人数扩增的网络社会学意义,从40到100人是一个大的跨越。目前最大的微信群甚至有150人至200人的规模,人满为患。微信群的扩容,为微信从强联系社交工具到弱联系社交网络之间,平添了一个宽广的中间地带。自此以后,各式各样的微信群不断涌现,没几个月就发展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上海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可胜甚至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感慨:到2014年3月22日为止,他已经处于174个微信群中,成为众群之中的“群众”。他认为,微信群是基于强关系开始的弱关系群。

但是,微信群这种灵活的新工具,也为人们的社交生活与人生道路提供了崭新的可能——其丰富性、便利性都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我们从此有机会在微信群中展开新人生。

既有社会关系的黏合:人们最早建立的微信群,往往是家族群和同学群。在人们日常最经常沟通的3-5个人之外,家族群体和同学群体虽然缺乏高频次沟通,但对人们心灵的依托作用仍然明显。七大姑八大姨,表姐表弟等亲戚,春节期间就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团拜,还可以跨地域分享照片,视频拜年,让亲情的浓度提高不少,也热闹许多。毕业已久的同学们,分散在社会各界,但通过微信群,人们又找回了青春的记忆,增加了一份同学情谊的心灵支撑。所以,最初在微信群不断闪烁的,就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已经处于偏弱关系的亲戚群、同学群的信息。等这些人群的动态逐渐失去新鲜感,家族群和同学群就逐渐成为微信群中的背景,退居后台。待春节假期一过,微信群就又迎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既有工作关系的整合:今年年初,在一个论坛里听国美在线高总谈到他自己加入了40-50个微信群,日常管理和员工培训都通过手机进行。他每天上微信超过2-3个小时。今后还会建立基于微信群的员工社区,这样员工上下班时间都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个性化网络学习,每天学习成长,共同创新。我自己也加入了微信工作群,确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既有社会资源的灵活配置:以往为一位朋友介绍专家、顾问等智囊,通常需要电话、邮件,甚至面谈引荐,有了微信群聊功能后,通常将这些所需邀请的智囊邀入微信群,就可以解决问题,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例如,我有一个做动漫的媒体朋友,为其他朋友咨询创业板融资的问题,想找几个专家聊聊,以往的做法,通常需要邀集一个饭局讨论。但现在,将这个既有的朋友直接用微信拉入既有的另一个财经群即可。如此,各种社会资源,就得到非常灵活的交叉配置与调动,用微信群来进行既有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交叉链接,成本极低,而效果往往与花费大量时间成本的人际交往一样。此外,我也经常出席各种业界沙龙,有大数据主题的,也有自媒体主题的,还有传统媒体转型主题的,每个沙龙结束后,主办者通常会组建一个微信群,让参会者仍然可以在此群中继续在线讨论相关议题,直至下次现场会议的召集。有时,我在本职工作中,可以同时在线参与3-5个这种微信群的主题研讨,相当于同时参与了3-5个主题沙龙或研讨会。而如果是现场会议,同样的讨论内容,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可能要高达5-10倍。可见微信群对群体智慧的酝酿、生产与汇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思想交流与灵感碰撞的效率。

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转变:通过微信群的黏合作用、整合作用和灵活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弱关系可以迅速转化为强关系。例如,我今年元旦被邀请加入一个名叫“京都群英会”的微信群,群主本来只是我的多年微博好友,只是去年聚会时见过一面。但在他这个微信群中,已经有不少他圈内强关系的真实好友。我加入这个群后,也很快加入了他们的线下聚会。于是,弱关系转化成半熟关系。到了3月,我跟群里的几个半熟群友,因为其他工作又凑到一起聚餐,参加聚餐的还有其他微信群里另几个弱关系朋友。但这次聚餐后,因为我们八个人经常在临时组建的微信群里讨论交流,不到一个月,我们就成为了强关系的密友。这个为了聚餐联络的临时微信群,也被我命名为“八仙桌”,反而成为超越同学群、家族群、工作群的常用群之一。微信群将弱关系催化为强关系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注:八仙当中倒是至少有一半以上也是我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互粉好友,但微信群的催化作用仍是关键)。

真实关系与虚拟关系的融合:我从2009年11月12日开始在新浪发第一条微博,4年多来已经转发原创微博近6万条,粉丝超过两万。但在微博,我们从未组成“八仙桌”这样的强关系,即使组织过沙龙等活动,也是一年半载,或最多几个月聚会一次。但微博的博友,一旦转化为微信公众号的订户,特别是成为微信群的群友后,基本就离“铁哥们”很近了。因为虚拟的微博博友,只有心理上的彼此信任、尊重与亲近已经基本形成时,才会进一步成为微信的强关系朋友;下一步,一个微信群的群主,只有认为新的成员与微信群其他成员可以相处融洽、有机会合作或志趣相投,才会将其已经视为朋友的人拉入自己的群中;在群中,频繁的互动与交流让原本的半熟关系很快发展为强关系。而后,线下聚会就彻底让原本虚拟的弱关系或微信中仍然处于虚拟状态的强关系一次性涌现为真实的强关系。最终,已经形成的在线虚拟强关系和线下的真实强关系还会不断强化,微信群也就将真实的社交关系与虚拟的社交关系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凝聚力强弱不等的微部落。而“八仙桌”这类的强部落,则会继续将真实与虚拟融合的强关系延续下去,成为一种在精神上牢不可破的全方位强链接。

从业缘群、趣缘群到有共同愿景的事业平台:以上这些强关系群,还不是微信群能改变人生的最理想形态。因为工作群也好,朋友群也罢,都只是人生的一个层面。而只有找到能达成人生理想与更大成就的微信群平台,才算是微信群的最理想形态。我有个朋友,加入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的青年计算机论坛群,这个群里有200位对计算机事业充满热爱的专业人士。他们除本职工作外,还是计算机事业的疯狂志愿者,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出差义务培训,还组织各种行业会议,分享新知,推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微信群不仅群友爆满,而且也充满理想的感召。因此就不仅是同业的业缘微信群,也是有共同兴趣的趣缘群,更是有共同愿景的事业平台。马斯洛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停留在社交需求层面的微信群当然不是终极形态,只有能帮助人类自我实现的微信群,才是能让人自我成就的理想平台。也只有这样的微信群,才真正能让人在微信群中开始新的人生。

当然,虽然微信群能改变社交关系,拓展新的人生,但群功能仍存在不少缺陷,例如:微信群无法搜索内容,也无法按照主题或发言人查看信息、分时段或分发言人保存信息等。当群成员多,信息过载时,信息检索和深度交流仍存在不小的障碍。尽管如此,更重要的是,微信群能让我们从现实中和虚拟空间里,分别找到所有对我们而言重要、有趣、亲近、友善、可信任,并且有共同愿景的人,一起建设未来。

徐志斌在《社交红利》中曾经说,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朋友即世界。现在,我更相信,即使一个小小微信群中的朋友,或许也能用微力量改变人生、改变世界。

怎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并关注;

点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再点“搜索号码添加朋友”或“查找公众号”,输入“杨静”,我的认证头像出现后点关注即可;

点下面二维码图片进入大图并保存到手机,然后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择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微信群里的新人生

由衷感谢您的每一次关注与分享!

杨静lillia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